第14章 實驗動物疾病及控製(二)(3 / 3)

三、體外寄生蟲感染

體外寄生蟲包括蟎、蚤、虱等,常引起動物的皮炎、脫毛、劇癢、囊腫、消瘦、貧血、繁殖力下降等。

下麵介紹一種兔的主要體外寄生蟲病——兔蟎病。

蟎病是由疥蟎和癢蟎寄生而引起的兔慢性皮膚傳染病。其特征是病兔出現皮膚發炎、劇癢、脫毛等症狀,嚴重者可致死。

1.病原學兔蟎蟲體較大,長0.5~0.8mm,呈橢圓形,口器長而尖,呈圓錐形。腿較長,2條前腿十分發達。雄蟲第一、二、三對腿末端有喇叭形吸盤,蟲體腹後麵有一對交合吸盤;雌蟲第一、二、四對腿的末端有喇叭形吸盤著生於分節的柄上。幼蟲與成蟲相似,但隻有三對腿,成蟲有四對腿。蟲卵呈灰白色,透明狀的橢圓形,卵內含有不均勻的卵胚或已成形的幼蟲。

2.流行病學主要發生於冬季和秋末春初,通過接觸傳播,如接觸患病動物或汙染的用具等。疥蟎寄生於皮下、腹股溝及被毛深部;癢蟎寄生於皮膚表麵和外耳道內。

3.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感染蟎後動物表現不安、劇癢,病變部位出現充血、出血、脫毛、結痂。皮膚增厚失去彈性,形成皺褶。有時繼發細菌感染,出現化膿性外耳炎,鼓膜穿孔引起中耳和內耳炎。患病兔出現斜頭、扭頭,嚴重時可引起癲癇樣發作,或化膿性腦膜炎而死亡。

4.診斷可以結合臨床症狀,通過檢查受損部位的蟲體和蟲卵而確診。

5.預防與控製加強動物的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加強檢疫,增強動物的抗病能力。對體外寄生蟲應防重於治。發現患病動物立即淘汰,並對籠具徹底消毒。

第六節 人獸共患病

人獸共患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common to man and animals)指自然條件下可以在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之間互相傳播的疾病。也就是人類和脊椎動物由共同的病原體引起,而在流行病學上又互相關聯的疾病。這類疾病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4類:病原體主要儲存於動物並引起動物感染或流行,但亦可感染人類;病原體主要儲存於人類,並引起人的感染,但亦可波及動物;病原體既可長期儲存於人類,亦可長期儲存於動物;病原體為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動物2種宿主。

第七節 實驗動物衛生防疫

實驗動物的各種疾病,特別是急性傳染病,往往會給實驗動物生產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對動物實驗結果造成不良影響,其中的人獸共患病又嚴重威脅實驗動物工作人員的健康,所以,實驗動物疾病的衛生防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驗動物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床表現,並具有傳染性的一類疾病。實驗動物傳染病的基本特征是能在實驗動物個體之間互相傳染,造成流行。實驗動物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就是從實驗動物個體感染發病發展到實驗動物群體發病的過程,也就是傳染病在實驗動物群中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需經3個階段,即病原體從已受感染的動物體內排出;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停留,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新的易感動物而形成新的傳染。由此可見,傳染病在實驗動物群中的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3個基本環節。掌握其基本環節有助於製定正確的衛生防疫措施。

(一)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傳染病的病原體能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並能排出體外的動物機體。主要是患病動物(包括潛伏期動物、臨床症狀明顯期動物和恢複期動物)和攜帶病原體動物。實驗動物的分泌物及排泄物汙染的房舍、設施、飼料、飲水、墊料、空氣和用具等均是病原體的傳播媒介。

(二)傳播途徑

病原體侵入到易感動物所經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研究傳染病傳播途徑的目的在於切斷病原體繼續傳播的途徑,防止傳染病的進一步擴散,這是預防與控製實驗動物傳染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傳播途徑可分為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是指實驗動物群體中互相間的傳播。傳播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黏膜創傷等,如布氏杆菌病常由配種直接感染。仙台病毒常經呼吸道傳染、沙門菌常經消化道感染。水平傳播又可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

1.直接接觸傳播不通過任何媒介,健康動物和患病動物直接接觸感染,如狂犬病病毒、猴B病毒、動物艾滋病病毒等。

2.間接接觸傳播是指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

(1)非生物性傳播媒介空氣(飛沫、塵埃)傳播;飼料和墊料傳播;飲水和水瓶傳播;籠具和器具傳播。

(2)生物性傳播媒介①節肢動物,包括蒼蠅、蚊子、蟑螂、蚤、蟎、虱和蜱等;②野生動物,尤其是野生齧齒類動物,常攜帶各種病原微生物;③實驗動物,從外部購入的實驗動物,尤其是普通級動物,未經嚴格檢疫和隔離;④飼養人員和獸醫在工作中如不注意遵守衛生防疫製度,消毒不嚴時,容易傳播病原體。有些人獸共患的疾病,如結核病、布氏杆菌病、流行性出血熱等,人也可以作為傳染源,將疾病傳播給實驗動物。

3.垂直傳播指由母體通過卵巢、子宮、產道而將病原體傳染給胎仔。經卵細胞傳到下一代的有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雞白血病病毒;經胎盤感染的有支原體、細小病毒等;經產道傳播的有布魯菌等。

(三)易感動物

易感動物是指對某一傳染病病原體敏感的動物。實驗動物對某一病原體易感性的高低,雖與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實驗動物的遺傳特征和特異的免疫狀態(對犬、貓、猴等大型實驗動物而言)等也是決定性因素。不同種類的動物對於同一種病原體表現的臨床反應有很大的差異。同一品種不同品係的動物對傳染病的抵抗力具有遺傳性差異。不同年齡的動物對某些傳染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了解上述差異有助於預防和控製傳染病在實驗動物群中的傳播與流行。另外,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飼料、飼養管理、衛生條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實驗動物群的易感性和病原體的傳播。

綜上所述,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是傳染病傳播的3個基本環節。倘若缺少任何一個環節,新的傳染就不可能發生,也不可能構成傳染病在實驗動物群中的流行。同樣,當流行已經形成時,若切斷任何一個環節,流行即告終止。因此,了解傳染病流行過程的特點,從中找出流行的規律,以便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杜絕或中斷流行過程的發生和發展,是實驗動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實驗動物的衛生防疫與隔離措施

在醫學和獸醫學研究領域,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但在實驗動物(除大型或稀有實驗動物),由於以下原因不應采取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第一,應用疫苗或治療製劑可能幹擾實驗結果,而使實驗無效,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可使動物的肝、膽、腎等髒器組織產生毒性損傷,影響實驗結果;第二,經過治療或免疫的動物,外表健康,但仍帶菌或帶病毒,成為潛在的傳染源,如沙門菌即便采取藥物治療,也不能使其從動物群中徹底根除,又如小鼠肝炎病毒,雖用疫苗免疫可以產生免疫力,但有些小鼠仍可帶病毒,使其在小鼠群中長期存在;第三,對小型實驗動物,采取治療措施,尤其是需用特殊藥物的個體治療,經濟上也不合算。

因此,在實驗動物飼養和動物實驗過程中,隻能采取嚴格的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製度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一)平時的預防措施

平時的預防措施:①製定科學的飼養管理和操作規程,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應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飼養管理和動物實驗;②飼養人員和獸醫技術人員應每年進行健康檢查,患有傳染性疾病的人員不應從事實驗動物工作;③堅持平時衛生消毒製度,降低環境設施中的病原體含量;④從有資質的實驗動物供應商處采購實驗動物,不從疫區引進動物;⑤各類動物應分室飼養,以防交叉感染,飼養室嚴禁非飼養人員出入和各類人員互串,購買或領用動物者不得進入飼養室內;⑥飼料和墊料庫房應保持幹燥、通風、無蟲、無鼠、飼料應達到相應的國家標準;⑦實驗動物設施周圍應無傳染源,不得飼養非實驗用家畜家禽,防止昆蟲及野生動物侵入;⑧定期進行微生物學監測;⑨大動物接種疫苗。

(二)發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

發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①及時發現、診斷和上報疫情,並通知鄰近單位做好預防工作;②迅速隔離患病動物,汙染的環境和器具緊急消毒,實驗用動物應停止實驗觀察或淘汰;③若發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熱等應采取封鎖、淘汰動物、焚燒動物等綜合措施。

(三)消毒與滅菌措施

消毒是驅除或殺滅有害微生物。根據消毒的目的,可分以下3種情況:預防性消毒、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①預防性消毒是對實驗動物房、籠架具、飲水等進行定期消毒,以達到預防一般傳染病的目的。②隨時消毒是在傳染病發生時,為了及時消滅剛從患病動物體內排出的病原體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毒的對象包括患病動物所在的房舍、隔離場所以及被患病動物分泌物、排泄物汙染和可能汙染的一切場所、籠具等。通常在解除封鎖前,進行定期的多次消毒,患病動物隔離舍應每天和隨時進行消毒。③終末消毒是在患病動物解除隔離、痊愈或死亡後,或者在疫區解除封鎖之前,為了消滅疫區內可能殘留的病原體所進行的全麵徹底的大消毒。滅菌是指殺滅所有活的微生物。

1.消毒的方法化學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化學消毒法是使用化學藥物噴灑、浸泡、熏蒸等以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常用化學消毒方法包括液體消毒和蒸氣消毒。

(1)液體消毒劑包括石炭酸、過氧乙酸、來蘇水、次氯酸等。

(2)蒸氣消毒包括甲醛和三聚甲醛等。

2.常用的滅菌方法

(1)濕熱高壓蒸氣滅菌法常用於飼料、墊料和器具消毒。

(2)幹熱烤箱滅菌法可達180℃、30min可達滅菌目的。

(3)照射γ射線、60Co等。主要用於空氣、飼料、墊料和器具的消毒。

(四)隔離措施

隔離措施主要用於新引入的動物、患病動物和可疑感染的動物。隔離的目的是為了控製傳染源,防止健康動物繼續受到傳染,以便將疫情控製在最小範圍內就地予以撲滅。隔離時應選擇不易散播病原體、消毒處理方便的地方或房舍進行。如患病動物數目較多,可集中隔離在原來的動物房內。隔離場所禁止閑雜人員和動物出入和接近。工作人員出入應遵守消毒製度。隔離區內的用具、飼料、糞便等,未經徹底消毒處理,不得運出。對於發生烈性人獸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等)的動物群,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全部淘汰原有動物,並嚴格消毒,防止疫情擴散。

(五)檢疫措施

為預防實驗動物群體中發生傳染病,避免新引進動物所攜帶的病原體對原有動物及工作人員的侵害,須嚴格實施實驗動物的檢疫。按照動物級別和實驗目的的要求,檢疫的內容應包括:①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其他病原體)的檢測;②病變檢查;③血清學檢查。有傳染病和影響實驗的非傳染病的動物不得用於動物實驗。另外,實驗動物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患有傳染病者,特別是人獸共患病者,不得從事實驗動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