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以呼吸道較為明顯,鼻腔及氣管黏膜卡他性炎症,間質性肺炎;部分病例出現結膜炎或有角膜潰瘍。鏡下可見支氣管和肺泡上皮多核巨細胞及胞漿內嗜酸性包涵體。中樞神經受累可見有神經細胞壞死和脫髓鞘病變,膠質細胞呈灶狀聚集。這種脫髓鞘性腦脊髓炎主要在腦幹和小腦。
(五)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病毒分離和血清學試驗可確診此病。
(六)預防與控製
預防接種是防止本病的有效措施。另外,應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消毒,禁止野犬進入動物房周圍,飼養人員不得與寵物犬接觸,一旦發現感染,則對其隔離或撲殺,並對環境做徹底消毒。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實驗用犬一旦發生犬瘟熱,常使大批動物發病或死亡,使實驗被迫中斷。
八、犬細小病毒病
犬細小病毒感染又稱犬傳染性腸炎或犬病毒性腸炎,是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腹瀉、嘔吐、高熱、脫水、心肌炎、血中白細胞減少。幼犬易感染,死亡率較高。
(一)病原學
犬細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屬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病毒呈球形,核酸為單股DNA,無囊膜。CPV對外界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對乙醚、氯仿、醇類和去氧膽酸鹽有抵抗力,且不喪失其感染性和血凝性。CPV能在多種細胞內生長,但無明顯細胞病變,有時可見細胞核內包涵體。
(二)流行病學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本病特點是流行迅速,傳染性強,同窩發病率高達85.7%,成批發病且持續時間長。本病主要是侵害幼犬,但各種年齡犬均可發病。病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隨尿、糞、唾液、嘔吐物排出,感染其他犬。人一般不感染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多發。
(三)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各異,與年齡和免疫狀態有密切關係。本病潛伏期為7~14天。特征為出血性腹瀉,劇烈嘔吐和明顯的白細胞減少。3~4周齡犬多呈急性心肌炎症狀,病死率較高,達90%左右。5~6周齡幼犬初期出現腸炎症狀,繼而出現心肌炎症狀;青年犬多發生嘔吐、腹瀉;老齡犬很少表現症狀。患腸炎型病犬食少、嘔吐和腹瀉。糞便初為灰色或灰黃色,後持續為血性,嘔吐嚴重,常至嚴重脫水。心肌炎型常無先兆性症狀,突然出現心力衰竭、呼吸困難,常在短時間內死亡。
(四)病理變化
本病病變主要在空腸和回腸,可累及消化道其他部位,表現為腸壁充血,水腫、腸黏膜壞死、脫落,伴有淤血或出血,腸係膜淋巴結腫大。鏡下可見腸黏膜上皮細胞壞死,有時可見腸上皮細胞核內包涵體,炎症細胞浸潤不明顯,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心肌炎型的病犬可在心內膜和心外膜發現出血點和出血斑紋,心肌和肌纖維損傷或壞死。
(五)診斷
根據特征性症狀及流行病學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減少及腸上皮病理檢查發現變性壞死及核內包涵體有一定的協助診斷意義。確診本病可取發病初期病犬糞便電鏡觀察或用免疫電鏡法檢查。血凝抑製試驗可檢測病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六)預防與控製
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接種疫苗。用犬五聯苗進行免疫注射效果較好。實驗犬患病無治療意義。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犬細小病毒感染,可引起犬大批發病和死亡,造成實驗中斷。所致出血性腸炎和非化膿性心肌炎嚴重影響實驗進行。腸炎型病犬血液中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總數均有改變,嚴重幹擾血液學指標的觀察。因胃腸道黏膜受損,蛋白質缺失,造成低蛋白症,尤其是低白蛋白症。心肌炎型病犬表現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增高。另外,犬感染細小病毒後還會抑製機體的免疫功能,使犬對其他病毒疫苗免疫產生耐受性。
九、兔瘟
兔瘟又名兔病毒性出血熱(rabbit hemorrhagic fever),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急性、烈性傳染病。本病具有傳播快、病程短、發病率及死亡率高的特點。主要特征是病兔突然死亡,臨死前興奮、高熱、抽搐、呼吸急促、慘叫等。
(一)病原學
兔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屬單股RNA病毒,呈球形,無囊膜20麵體,立體對稱,直徑為34~36nm,病毒對氯仿和乙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對酸穩定。對人O型血紅細胞及綿羊、兔等紅細胞有凝集作用。
(二)流行病學
病兔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經消化道及呼吸道傳播,密切接觸如配種也可傳播此病。本病主要感染青壯年兔,病情嚴重,多呈急性經過。3個月齡以內的幼兔較少患病,且多呈慢性經過;乳兔不發病,進口長毛兔發病最為嚴重,病程短、死亡急。土種家兔對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該病春秋季節發病較多,曾在我國江蘇、山東、上海、安徽、福建等地暴發流行。兔發病率90%以上,死亡率76%~100%。患病後康複的兔,對本病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臨床症狀
根據病程將本病分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但多呈超急性型和急性型。
該病潛伏期一般1~2天,發病開始時多無症狀。
1.超急性型多見於流行初期,常突然倒地、抽搐、尖叫死亡。
2.急性型常高熱、精神不振、食少、不活動、口渴欲飲,消瘦明顯,死亡前常呈興奮狀、鳴叫、肌肉震顫、呼吸急促、掙紮、狂奔等表現,亦可有體溫下降。少數病例有鼻孔出血。本病多在出現症狀後6~30h死亡。
3.慢性型體溫升高、食少、精神不振、被毛粗亂、明顯消瘦,最終衰竭死亡,部分可恢複。
(四)病理變化
全身微循環障礙,突出表現為一些重要髒器充血、出血、水腫及實質髒器細胞變性或壞死。病檢常見腦膜及脊髓膜炎,腦炎的表現如血管擴張淤血,腦實質變性壞死,腦垂體可有血腫形成。喉頭及氣管黏膜淤血及出血,肺組織淤血、水腫和出血。肝髒淤血、腫大明顯,肝組織廣泛地凝固性壞死,可有淤膽現象。腎腫大呈青紫色,表麵有點狀出血。腎小球毛細血管內有透明血栓。部分出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脾髒淤血腫大,淋巴小結萎縮或消失,淋巴細胞顯著減少。心髒亦可有充血,心肌細胞變性並有部分壞死。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和潰瘍形成。腎上腺及甲狀腺等均可有出血及細胞變性改變。
(五)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發病日齡、傳染性強、病程短、發病率與死亡率高、全身器官廣泛充血,出血,水腫等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可以確診此病。常用的血清學試驗有血球凝集試驗和血球凝集抑製試驗等。
(六)預防與控製
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定期接種滅活疫苗。發現病兔及時予以淘汰,定期進行免疫監測,引種要嚴格檢疫,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一旦發生本病,常導致實驗用兔大批死亡,導致實驗中斷。
十、猴B病毒病
B病毒病(B virus disease)又稱猴皰疹病毒病,是由猴B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達10%~60%。在猴多呈良性經過,僅在口腔黏膜出現皰疹和潰瘍,經7~14天自愈。但人感染B病毒後則產生致死性腦炎或腦脊髓炎。
(一)病原學
B病毒(B virus)屬皰疹病毒屬,呈球形,大小180~200nm,為DNA病毒。
(二)流行病學
B病毒可自然感染恒河猴、印度獼猴、紅麵猴、食蟹猴和日本猴。不同年齡、性別的猴均可感染B病毒。病毒可直接在猴群內傳播,通過咬傷、抓傷、密切接觸等感染健康猴。人可以感染此病毒,出現致死性疾病。猴類一旦感染B病毒,多成為終身帶病毒。
(三)臨床症狀
猴感染B病毒後發病開始時在舌表麵和口腔黏膜與皮膚交界的口唇部出現小皰疹,皰疹很快破裂,形成潰瘍,表麵覆蓋纖維素性、壞死性痂皮,常在7~14天自愈,不留瘢痕。此外,皮膚也易出現水泡和潰瘍。病猴鼻內可有少量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易並發結膜炎和腹瀉。病猴常無明顯全身不適。偶有口腔繼發真菌或細菌感染。
人感染B病毒後症狀非常嚴重,主要特征是腦炎或腦脊髓炎。目前發現的20多例患者絕大多數死亡,幸存者多因後遺症而殘廢。其感染主要是被病猴咬傷所致。
(四)病理變化
皰疹處上皮細胞空泡變性及壞死,並見核內包涵體,另外,在多核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均可發現核內包涵體。恒河猴發病時尚有肝細胞壞死和核內包涵體,並常有神經細胞壞死和膠質細胞增生。人感染B病毒時的病變除腦炎及腦脊髓炎外,尚常見腎上腺壞死及肝、脾、淋巴結灶性壞死。
(五)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動物接種、病毒分離和血清學試驗可確診。
(六)預防及控製
實行單籠飼養,定期檢疫,建立無B病毒感染猴群。發現病猴要及時隔離,或將患病動物處死。與猴接觸的有關人員應注意防止被猴咬傷。當人被猴咬傷後應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並用碘酒消毒。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猴感染B病毒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不影響實驗的進行,但可引起實驗人員的致死性感染。
第三節 實驗動物細菌性疾病
一、沙門菌病
沙門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傷寒,是各種動物由沙門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的總稱。在實驗動物中常見的是鼠傷寒沙門菌和腸炎沙門菌。沙門菌病是人獸共患病,對實驗動物的繁殖和幼齡實驗動物危害較大。
(一)病原學
沙門菌是革蘭陰性杆菌,長2~4μm,寬0.4~0.6μm,不形成芽胞,具有鞭毛,能運動。需氧或兼性厭氧,在一般培養基上均能很好生長。菌體裂解時能釋放出毒力較強的內毒素,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致病菌。目前已發現了近2000個血清型,其中最常見危害齧齒動物的病原菌是鼠傷寒沙門菌和腸炎沙門菌。該菌在飲水、土壤和糞便中可存活數月,但常用消毒劑或加熱到60℃以上可將其很快殺死。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病動物和無症狀帶菌動物。
2.傳播途徑消化道,由患病動物的屍體,帶菌的糞便,汙染環境、飼料和飲水,通過消化道感染。蒼蠅、野鼠均可為傳播媒介。沙門菌不能通過胎盤屏障,但可經雌性動物的乳汁傳染給子代。
3.易感動物豚鼠、小鼠和大鼠等實驗動物均易感,而家兔抵抗力較強,獼猴對沙門菌的感染率也相當高。
本病流行時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有時在一個動物內同時存在著幾種沙門菌而不出現臨床症狀。影響致病力的因素主要有:宿主的易感性,細菌的劑量和毒力大小,宿主的日齡,營養及免疫狀態等。
(三)臨床症狀
暴發型沙門菌病,動物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突然死亡,可有腹瀉、內髒充血、肝髒壞死及卡他性腸炎。急性和亞急性發病時:厭食、體重下降、被毛粗亂、弓背、結膜炎、黏液便,偶有便血,肝脾腫大,腹部膨脹等,尤以剛斷奶小鼠特別嚴重,多在7~10天死亡。慢性發病表現為體重下降,偶見腹瀉,如不死亡則成為帶菌動物,長期排菌,影響整個動物群。
(四)病理變化
肝、脾、腸及腸係膜淋巴結的病變最為明顯。肝、脾表麵有散在的白色點狀結節,腸係膜淋巴結稍腫大,輕度充血。在疾病的晚期在髒器內形成肉芽腫狀,實質細胞發生變性和壞死以及間質充血或出血導致“花斑肝”與“花斑脾”。顯微鏡下可見肝細胞呈嚴重濁腫及脂肪變,肝竇擴張充血,枯否細胞增生,與聚集的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形成肉芽腫。
(五)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確切診斷依賴於細菌的分離培養和血清學鑒定。
(六)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控製,防止野鼠、蒼蠅和糞便汙染飼料和飲水。發現患病動物應立即隔離,盡快確診,確診後應燒毀全部病鼠,並將所有籠具、食具和房舍進行徹底消毒。以無菌動物為親種建立新的健康群。由於動物體質的下降易誘發本病,因此,應加強實驗動物的營養,小鼠飼料中總蛋白質的含量不低於20%,以提高抗病力。為避免動物相互交叉感染,不同種的動物應分別隔飼養。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沙門菌病是嚴重的人獸共患病,即可引起實驗動物的嚴重疾病,使動物實驗無法正常進行,又威脅動物實驗人員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