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實驗動物疾病及控製(一)(2 / 3)

大鼠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幾乎無任何臨床症狀,一般不影響實驗,但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人獸共患病。

四、鼠肝炎

鼠肝炎(mouse hepatitis)是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的小鼠常見病。臨床表現為肝炎、腦炎和腸炎。多數情況下呈隱性感染,但在應激條件下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引起急性致死性病變。

(一)病原學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為球形的囊膜RNA病毒,直徑60~160nm,具有典型的長約20nm、頂端寬7nm的棒狀突起或被膜粒。鼠肝炎包括多個病毒株,如MHV1、MHV2、MHV3、MHV-S、MHV-U。這些病毒株的抗原性及毒性各不相同,可用中和試驗加以區別。

小鼠肝炎病毒對熱敏感,56℃10~15min、37℃數天均可滅活。所有冠狀病毒對乙醚均敏感。

小鼠肝炎病毒可感染多種培養的組織或細胞,如小鼠胚組織、新生小鼠腎組織、小鼠肝組織等。

(二)流行病學

MHV的流行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無季節性,鼠群感染率及死亡率變化較大。

1.傳染源病鼠和無症狀帶毒鼠。蚊子可作為機械帶毒者傳播此病。

2.傳播途徑消化道,接觸傳播,MHV還可垂直傳播給胎仔。

3.易感動物小鼠。腦內接種病毒可感染棉鼠、大鼠、倉鼠。通常乳鼠易感MHV,不同基因型的小鼠易感性亦不同。人不感染鼠肝炎病毒。

(三)臨床症狀

小鼠感染MHV後的臨床表現有3種類型,嗜肝型、嗜神經型和嗜腸型。急性感染時的發病症狀沒有特殊性,常表現為被毛粗亂,抑鬱、活動減少、營養不良、消瘦、肌肉震顫、尿色加深等。嗜肝型肝炎病毒可引起肝壞死、黃疸和腹水。嗜神經型可引起乳鼠或成年鼠後肢弛緩性麻痹、結膜炎、全身抽搐、轉圈運動,2~4天死亡。嗜腸型肝炎病毒常引起腸內壁損傷,腸內容物為水樣黃色黏液,有時腸內出血、粘連或炎性細胞滲出,壞死部常形成合胞體。

裸小鼠感染MHV常呈暴發性發病,迅速消瘦,出現進行性消耗綜合征。

(四)病理變化

肝髒表麵常見有淡黃色或白色灶性壞死;感染早期可有包涵體,有時可見肝細胞再生。嗜神經毒株感染時,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係統病變,如腦膜炎及海馬區、嗅球部位腦組織壞死,室管膜和腦幹常受損。乳鼠感染時,病變更為嚴重。嗜腸性毒株感染時可累及整個腸道,常見腸絨毛有壞死及多核巨細胞,嚴重者出現腸出血。

(五)診斷

1.臨床表現發病小鼠都表現出特有的症狀,如果將無胸腺裸鼠放在無症狀感染小鼠群中,它能起到“哨兵”作用,很快便表現出臨床症狀。

2.流行病學及病理學檢查如病鼠肝髒壞死,病變組織內出現巨細胞等可做出初步診斷。

3.血清學診斷如補體結合試驗,免疫熒光檢查。

4.病毒分離分離培養病毒和對組織內毒素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方法亦可進行診斷。

(六)預防與控製

防止野鼠進入實驗室是預防控製本病的重要環節。動物籠具應嚴格消毒,隔離病鼠,阻斷傳播。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鼠肝炎與某些微生物發生混合感染時或在實驗條件的刺激下常會暴發疾病,而使動物實驗中斷。

鼠肝炎使許多酶係統發生改變,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一些肝酶活性。

鼠肝炎改變機體的各種免疫應答參數。例如:急性感染時,可增加或抑製小鼠的抗體應答反應;慢性感染時,可顯著降低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影響巨細胞的數目,吞噬活性和殺傷腫瘤細胞活性;誘生幹擾素;增強自然殺傷T細胞活性。

五、仙台病毒病

仙台病毒病是大、小鼠群中常感染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特點是:感染率高,傳播迅速,呈急性肺炎變化。齧齒類動物是仙台病毒的天然宿主,偶爾可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成年鼠多呈隱性感染。幼鼠感染後則表現出典型的被毛豎立、眼球下陷、呼吸困難等症狀,死亡率較高。仙台病毒感染會給實驗研究帶來嚴重幹擾。

(一)病原學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屬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病毒顆粒為球形,直徑100~200nm,核酸為單鏈RNA,有囊膜。其血凝素能凝集多種動物的紅細胞,如人O型血紅細胞。仙台病毒在雞胚及許多哺乳類動物細胞係中繁殖較快,並能使感染的細胞形成蝕斑或出現合胞體。

(二)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多發。

1.傳染源有症狀或無症狀感染鼠是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

3.易感動物所有實驗動物,但大鼠、倉鼠和豚鼠較少出現臨床症狀。而且不同品係小鼠對仙台病毒的易感性不同,如C3H/Bi,129/J小鼠敏感,死亡率高;而C57BL/6小鼠有較強的抵抗力。

(三)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類似感冒症狀,患病鼠表現出被毛豎起、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球下陷、體重急劇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重者導致死亡。仙台病毒可能致胎仔畸形或死亡。幼年鼠、老年鼠及裸鼠感染後症狀較嚴重,死亡率很高。

(四)病理變化

仙台病毒感染的病變主要在呼吸係統。病變早期肺組織呈暗紅色,切麵可見泡沫狀血性滲出液,晚期病變區域變成灰白色。可伴有胸腔及心包積液。組織學觀察見氣管、肺組織充血、水腫、白細胞浸潤,上皮及白細胞壞死,有的上皮細胞漿內可見包涵體。

(五)診斷

主要采用血清學方法,仙台病毒隻有一個血清型,故血清學診斷較為方便。常用的有血凝抑製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組織培養中和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最為敏感。

(六)預防與控製

仙台病毒傳染性擴張,且經空氣傳播不易控製,故需從多個角度采取綜合性措施,如引進動物時執行嚴格的檢疫製度,發現感染鼠後及時撲殺,剖腹產重建鼠群。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仙台病毒隱性感染會給實驗研究帶來嚴重幹擾。

1.對免疫係統的幹擾可嚴重地影響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如抑製大鼠淋巴細胞對綿羊紅細胞的抗體應答;減弱淋巴細胞對植物血凝素和刀豆素的促有絲分裂應答;對小鼠免疫係統可產生長期的影響,包括自發性免疫疾病,發病率明顯增高;抑製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及在細胞內殺滅、降解被吞噬細菌的能力;對移植免疫學產生影響,可加速同種異係,甚至同係小鼠之間皮膚移植的排斥。

2.對致瘤作用研究的幹擾仙台病毒感染後遺留的組織學改變酷似浸潤性肺癌,易被誤診;對實驗性化學致瘤作用具有較強的影響,能抑製氨基甲酸乙酯誘發肺腺瘤;已感染仙台病毒的DBA/2小鼠,小鼠白血病病毒不能在其脾內複製,故動物也不發生白血病。

3.對鼠類生殖繁育的影響妊娠母鼠感染仙台病毒會嚴重影響胎仔的發育,增加新生乳鼠的死亡率,妊娠4~5天的大鼠感染後,會造成胚胎的吸收;妊娠11~12天的大鼠感染後,會造成妊娠期延長,並使產後24h 內新生乳鼠死亡率升高。仙台病毒對著床前的受精卵及早期的胚胎具有親嗜性,造成胚胎死亡。

六、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名瘋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為野生食肉動物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犬、貓、蝙蝠等均可感染。主要特征:侵害中樞神經係統,呈狂躁不安,意識紊亂,最後麻痹死亡。本病潛伏期長,死亡率高,人被病犬咬傷可感染。因為狂犬病病毒分型,即使注射疫苗也有因型號不對而發病,目前對狂犬病還沒有滿意的治療措施。

(一)病原學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屬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病毒呈長杆狀或子彈狀,有囊膜,核酸為單股RNA。該病毒對熱敏感,強酸、強堿、升汞、甲醛等可使其滅活,對紫外線亦敏感,對乙醚、氯仿耐受,對酚有較強的抵抗力。狂犬病毒能在兔、豚鼠、小白鼠腦內接種傳代,在雞、鴨胚內繁殖,多次傳代後獲得減毒株,是目前生產該疫苗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貓、狼和蝙蝠等。

2.傳播途徑該病傳播主要通過咬傷或帶毒唾液濺入眼結膜後致病,亦有報道該病毒可經消化道及呼吸道傳播。

3.易感動物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對狂犬病毒易感,犬、貓高度易感,人也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傷口部位越靠近頭部,發病率越高。

(三)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8天,一般14~56天,最長達數年之久。犬、人平均20~60天,潛伏期的長短與咬傷的部位、深度、病毒的數量與毒力等有密切關係。各種動物患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基本一樣。感染後一般經過潛伏期、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麻痹期即昏迷死亡期。

狂犬病分為狂暴型和沉鬱型2種類型。

1.狂暴型通常可分為3個時期,即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前驅期為1~2天,病犬精神憂鬱,舉動反常,反射功能亢進,喜吃異物,吞咽障礙,唾液增多,後軀軟弱。興奮期持續2~4天,病犬狂躁不安,對所見活動目標如人、動物或其他物品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衝撞撕咬。此時唾液分泌大量增多,且唾液中含有狂犬病毒,危害性大。興奮期過後即轉入麻痹期,麻痹期一般1~2天。此期病犬對周圍環境無反應,下頜麻痹導致下頜下垂和舌頭脫出,聲帶麻痹不能繼續吠叫,進而肢體及身體其他部位麻痹,出現肌肉弛緩性癱瘓,終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2.沉鬱型病犬經過短暫興奮即進入麻痹,可見到流口水、吞咽困難、抽搐,進而全身衰竭而死。

人患狂犬病後除有與犬等動物類似的症狀外,早期常有低熱、頭痛、惡心。進入興奮狀態後表現為極度恐懼不安,怕風、怕光、恐水、咽肌痙攣、呼吸困難及交感神經受累症狀,故又稱恐水症。人患狂犬病後死亡率幾乎是100%。

(四)病理變化

狂犬病犬的腦軟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腦灰質和白質小血管充血,並伴有點狀出血。在大腦海馬回錐體細胞和小腦普肯耶細胞胞漿中常易見到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毒包涵體,呈嗜酸性,又稱內基小體(Negri body),此為具有診斷意義的病理學改變。

此外,在海馬區和腦幹神經組織,可見彌漫性或散在的非化膿性炎症反應,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呈管套狀浸潤,神經細胞壞死,膠質細胞增生和嗜神經細胞現象。在這些組織中,可用免疫熒光技術證明病毒的存在。

(五)診斷

狂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結合咬傷病史。但需注意與破傷風、病毒性腦炎等鑒別。

確診需進行病原學檢查,活體組織腦,唾液腺免疫熒光檢查陽性則可確診,或取腦、唾液腺組織接種於小白鼠大腦,5天左右發病,並可在大腦中檢出內基小體。

(六)預防與控製

接種狂犬疫苗是有效的預防狂犬病的方法。當人被動物咬傷後,傷口應徹底衝洗,不包紮,並立即到就近防疫部門進行預防注射,越快越好。對發病的犬、貓等一經發現均予立即處死,病死動物整體焚毀或深埋。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狂犬病是一種烈性人獸共患病,對實驗人員危害較大,一旦發病,實驗研究應立即中止,並報告疫情,處死發病動物。

七、犬瘟熱

犬瘟熱(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致死性傳染病。1歲以下幼犬易患此病。主要特征為雙相熱、黏膜急性卡他及卡他性肺炎。有的病犬出現皮疹或神經症狀。本病可暴發流行,死亡率高。

(一)病原學

犬瘟熱病毒(Canin distemper virus,CDV)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病毒呈球形或多形性,大小為70~105nm,核酸為單股RNA,有囊膜,囊膜上有血凝素,可使雞或豚鼠紅細胞發生部分凝集。病毒對熱、酸、乙醚、多種消毒劑、射線敏感,在排泄物中和自然情況下幾天即死亡。但低溫和幹燥條件下可長期保存。該病毒與其他麻疹病毒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

(二)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多發,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犬均可感染,1歲以下的犬易感。犬瘟熱病毒傳染性強。

1.傳染源病犬或海豹等野生動物。

2.傳播途徑呼吸道或消化道。

3.易感動物犬。

(三)臨床症狀

潛伏期一般3~8天,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5種類型:超急性型、急性型、消化道型、神經型、皮膚型。超急性型:突發高熱,體溫可達40℃以上,2~3天死亡。急性型:咳嗽、打噴嚏、鼻腔分泌物增多,精神委靡,結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甚至角膜渾濁或形成潰瘍。消化道型:飲食減少或廢絕,出現急性腸胃炎,嘔吐、稀液狀或血液樣大便。神經型:口吐白沬,全身或局部性痙攣發作,多見於麵部,嚴重者後肢單側或雙側性麻痹,運動失調。麻痹是犬瘟熱後遺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皮膚型:發生皮診,在腹壁少毛處可見小的紅色斑點,最後變成小膿皰,結痂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