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大多在室內鍋莊旁進行,是一種具有濃厚遊牧生活特色的舞蹈。它與流行在四川、藏北地區的藏族鍋莊舞在形式上有相似的特點。舞時眾人拉手而跳,載歌載舞。通常由慢速、快速兩段組成,渾然成一個整體,其節奏皆以歌聲協調,無其他伴奏。在羌族鍋莊舞中又分為喜事鍋莊和憂事鍋莊兩種。①喜事鍋莊,是在節日、婚嫁和勞動之餘時所跳。男女相對,各成一排,拉手而舞。常由能歌善舞的老者帶頭,男女一唱一答,邊唱邊舞。當舞蹈進入快板時,男女兩排相互交換位置,或眾人拉手相繼從別人腋下鑽過,穿梭不停。動作以腳步多變、膝部顫動、腰胯扭動為基本特征。舞時動作隨歌聲節奏加快,最後達到高潮。舞者人數可達數十人之多。常通宵達旦,氣氛熱烈。②憂事鍋莊,是為老人舉行喪事所跳的舞蹈。在喪事之後,死者的親朋都參加舞蹈,一般在室外曠地表演。伴唱的內容主要是歌頌死者生前的高貴品德和表示懷念之情。舞蹈氣氛低沉。舞時男在前,女在後,拉手成弧形或圓圈,動作沉穩、緩慢。各地憂事鍋莊風格特點不盡相同,有的步伐單一,反複跳動,有的舞步活躍。
塔吉克族舞蹈
塔吉克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高原民族,主要聚居在帕米爾高原東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與鄰近各縣。這裏地處古代絲綢之路,是中西交通要道,舞蹈藝術不僅有明顯的高原特征,而且受到中原文化、塔裏木盆地各民族文化以及伊朗、印度文化的影響。至今民間仍保持著歡聚必有歌舞的風習。舞蹈中仍有古西域樂舞的遺存,如雙人對舞中豐富的手臂、腕部的動作,旋轉與騰閃的技巧以及伴奏樂器等,與《舊唐書·音樂誌》關於疏勒樂、康國樂的記載以及唐詩中關於胡旋舞、胡騰舞的描述頗有相似之處。
受帕米爾高原的氣候、自然條件與塔吉克族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塔吉克族舞蹈形成了動靜結合、急緩交錯的節奏與韻律。山民們經常穿著傳統的喬洛克(平底軟靴)在山路上行走、活動,膝部習慣於鬆弛、微屈,腳腕靈活、全腳掌著地。跳舞時,膝部也保持微屈,腳掌平穩,並結合特有的7/8與5/8複合節拍,使動作柔韌,步法沉穩,發力起步後,多不變姿態,保持瞬間的延續。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收入了許多7/8節拍的舞曲,由此可知,7/8節奏的舞蹈曾盛行於塔裏木盆地,但現在民間已不常見。塔吉克族卻在交通不便的山區保存了這種古老的舞蹈形式。塔吉克族喜愛鷹,把鷹看作山巒強者、英雄的象征,舞蹈中也融會了鷹的氣勢與神態。
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形式,主要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刀舞、馬舞等。
恰甫蘇孜是以雙人對舞為主、即興表演並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恰甫蘇孜一詞,塔吉克語意為快速、熟練。節奏為7/8拍,由3/8單拍加4/8雙拍組成。單拍活潑、跳躍,雙拍沉穩有力,形成塔吉克族舞蹈的特有風格。表演以1組男子為主,也可以2~3組同時進行。近年,男女對舞也比較常見。開始,先由1名男子表演,然後,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如雙鷹盤旋、翱翔,節奏較快,互相追逐嬉戲,又如鷹起隼落由低到高擰身旋轉。表演者可自由進場或退出,最後,在舞蹈能手的競技旋轉中結束。恰甫蘇孜的步法有單步、錯步、錯步轉、退轉步等。手式有單翅、雙翅、交替式等。跳法各地大同小異,風格略有不同:塔什庫爾幹、塔哈曼、提孜那甫等地動作柔和、細膩,達甫達、瓦恰等地則粗獷,肩的動作較多。與維吾爾族雜居區(通用維吾爾語)的塔吉克人,常用塔吉克族民歌填唱維吾爾語新詞為舞蹈伴奏,風格別致。
麥依麗斯塔吉克語意為特定節拍。是以民樂伴奏或民歌伴唱為主的自娛性舞蹈,也常用來表演傳統的故事性民歌。節奏為5/8拍,由3/8加2/8拍組成,連續演奏,其特點是伸延中兼有跳動感。舞蹈形式自由,可獨舞、雙人或3~5人同舞。步法多用連走步,以5/8拍中連走4步最典型,此步法尤為婦女們所喜歡。另外也可以運用恰甫蘇孜的一些步法與技巧。伴奏樂曲有《白鷹》《雄鷹》《罌粟花》等古老民歌,單人表演《白鷹》時,表演者邊唱邊舞,眾人幫唱襯詞為舞蹈助興,很有特色。以布倫薩爾、大同等地區的麥依麗斯最著名。
拉潑依自娛性舞蹈。是家庭內隻用一個熱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節奏為7/8拍,有專門的伴奏曲調,伴奏者也可以邊奏邊舞,舞蹈動作自由、輕快。提孜那甫地區的拉潑依,可把熱瓦甫放置肩上,彈奏起舞。
刀舞表演性單人舞蹈。表演者持波斯式長型彎刀而舞。節奏為7/8拍,有固定的伴奏曲調。因技巧性較高,一般人不易掌握,民間已不多見。隻流傳在塔什庫爾幹縣城一帶。動作有揮刀進、錯步跳、劈轉等。頗具古代武士之風。
馬舞表演性道具舞蹈。塔吉克語稱為阿路戛瑪克。表演者腰係特製的馬形道具,由1人或2人表演,邊唱邊舞。歌詞內容多為稱讚馬如何矯健頑強,善走山路。動作多模擬馬的登山、越澗、跑、跳、閃、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