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舞又稱劍器舞,是手持短劍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劍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種類較多,一般為4人舞。還有一種由流浪藝人流傳下來的少年劍舞,其風格似武術,具有戰鬥性。

長鼓舞是身挎長鼓表演的道具舞蹈。男女均可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風格瀟灑、活躍。此舞來源於農樂舞中的單人表演,經演變後,成為獨舞、雙人舞和群舞,在朝鮮族廣泛流傳。所用長鼓兩端鼓麵分別為高、低不同音色,舞者兩手同時擊打出各種不同節奏的鼓點。其音樂曲調多樣,音樂節奏為4/4、12/8、18/8拍的“古哥裏”節奏。

朝鮮族長鼓舞

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道具舞蹈。扁鼓原為朝鮮族古老的打擊樂器,後發展成為男女舞者胸前係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時舞者兩手擊打胸前的扁鼓,邊擊邊舞。女性扁鼓舞多為獨舞,舞姿優雅,男性扁鼓舞多為群舞,動作大方、有力,具有強烈的戰鬥性。舞蹈節奏根據主題和情節的要求而不斷變化。

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道具舞蹈。源於古代巫女活動及民俗活動中的扇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單扇舞、雙扇舞兩種形式。扇舞動作細膩,節奏變化多,它以朝鮮族女性舞蹈活潑、優美的特點表現純樸、善良的民族精神。

拍打舞是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舞蹈。舞者扮為漁夫,作乘船姿態,隨“安旦”節奏用手掌拍打胳膊、雙腿及胸部兩脅,表達喜悅之情。其動作激烈,情緒歡快。

羌族舞蹈

羌族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國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有古老的文化傳統。羌族舞蹈在民風習俗和群眾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每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種植、收割、放牧、狩獵、蓋房、治病等活動,羌族人民都要跳舞。從流傳至今的羌族舞蹈藝術中,還反映出羌族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漢族、藏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傳統的淵源關係。羌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以巫表演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鍋莊”(羌語稱鍋莊為“灑朗”)。

巫舞羌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他們在祭祀時以舞蹈娛神。在各種類型的祭祀舞蹈中又都以巫為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統歸為巫舞。巫舞約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跳皮鼓或稱羊皮鼓。是羌族巫的主要舞蹈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流傳。羌族人每遇病、喪之事,都要請巫師跳皮鼓。巫師一般為2人,1人舉短戈在前,1人左手持單麵鼓,右手持彎把鼓槌敲擊,並搖晃鼓內的小鐵環嘩嘩作響,開始在一陣吆喝和鼓聲震天的熱烈、緊張氣氛中邊擊鼓邊跳,走步時腳不停的顫動,帶有神秘感。主要步法有:甩鼓步,兩腳八字分開,鼓先落在兩胯之間,然後向上甩,同時擊鼓。兩邊踮跳步,前腳向前跳,後腳以腳尖點地跟出,左右交換擊鼓。還有開胯下蹲跳步、鬆膝繞步等。也有原地打“旋子”的技巧動作,其動作節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後,跳皮鼓要進行3天3夜,死者的親朋故友都要參加跳皮鼓,人數不限,跟在巫師身後,從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動。先成曲線隊形,然後成圓圈。跳皮鼓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鈴等為伴奏。節拍多以2/4為常見,3/4較少。鼓點種類繁多,相傳過去跳皮鼓的鼓點曾有108種之多。②貓舞。是屬於農節期間的祭祀舞蹈。這種舞蹈由巫師在祭祀中跳,是源於羌族古老民間舞蹈的一種。舞時雙手做貓爪狀,有單腿踮跳、雙腿蹲跳、開胯甩腰踏步等動作,多模擬貓的動態,以靈活、短線條動作為主,獨具特色。③跳葉隆。是由巫師繞著火塘跳的喪事舞蹈。巫師弓身彎腰拍手跳碎步,用腳尖踮地前行,兩手前伸,顫抖不停,動作有神秘和恐懼色彩。它的某些舞姿類似貓舞。④跳麻龍。巫師在祈雨時所跳的舞蹈。舞者手持帶把的龍頭,龍身是用6.7米餘長的粗麻繩做成。舞動龍頭時,長麻繩盤旋飛舞,啪啪作響。其動作技巧難度大,舞步多采用以蹲跳為主的跳皮鼓的動作。巫師邊跳邊念祈雨的咒語。⑤跳盔甲。是一種古老的祭祀舞,過去多用於有戰功的民族戰士,或有功德的老人的葬禮,故亦稱大葬舞。表演時人數不定。舞者身穿生牛皮製的鎧甲,頭戴野雞翎和麥稈皮盔,手中各持弩、矛,領舞的巫師要掛上肩鈴。舞隊形成對壘的兩排,跳前高唱象征勝利的戰歌,動作以踮跳步、模仿衝殺,弩矛飛舞,伴隨著震天吼聲,叮當鈴聲,表現羌族人民的威武氣概。⑥羌族祭祀舞。是祭祀山神、祈求豐收的舞蹈,來源於古西羌風俗。舞者戴鳳、獅、虎、豹、牛、羊、豬等麵具,以鳳領頭碎步入場。舞蹈中有傳統的套路動作,分“充柱”“甘柱”“央柱”3套,以鳥為祭。此種遺風在茂汶縣羌族中仍有流傳,每年十月初一,青壯年手執羽毛,到山上唱歌跳舞以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