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哺乳綱(3)(1 / 3)

海象科隻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隻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進行大量捕殺,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亞洲象

亞洲象分布在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穀、河邊、竹林和闊葉林中遊蕩。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雌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領,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很廣。主要以竹筍、野芭蕉和棕葉蘆等。大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或冒犯其尊嚴的挑釁有自衛、報複行為。孕期大約為600~640天,每胎產1仔,8~12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平均壽命為50~70歲。雄象有長牙,雌象沒有,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後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頭頂為最高點,體長5~6米,身高2.5米,體重達4~6噸。

非洲象

非洲象是陸地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非洲象呈二態性它們的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雄性肩高約3米(9.8英尺),重約5000~6000公斤,而雌性肩高約2.5米,重約3000~3500公斤,平均壽命60~70歲。它們厚厚的灰色或棕灰色的皮膚上長有剛毛和敏感的毛發。為了保護避免皮膚不受陽光灼曬或蚊蟲叮咬,非洲象經常在泥中打滾,或用它們的鼻子在身體上噴灑泥漿。非洲象體形大過於亞洲象,最長可達1.5米的扇子一樣的耳朵也比亞洲象的大。非洲象的背上還有一道凹進去的曲線。雌性和雄性非洲象都長有象牙,非洲象的象牙一生都在生長,所以年歲越大象牙越大。非洲象使用象牙采集食物、搬運、作為攻擊武器。和亞洲象一樣,非洲象也用它們的鼻子來聞、吃、交流、控製物體、洗澡和喝水(它們並不直接通過鼻子喝水,而是用鼻子吸水再噴入口中)。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兩個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亞洲象隻有一個)來幫助它們控製物體。

犀牛

犀牛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約6千萬年前犀牛就已出現,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種。而這五種犀牛都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它們體長2~4米,重1000~3600公斤,是第二大陸生動物。犀牛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8厘米,一般為60~100厘米。它們膽小,愛睡覺,喜群居,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裏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有趣的是有一種犀牛鳥經常停在犀牛背上為它清除寄生蟲。因為人類的大肆捕殺,犀牛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目前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馬屬於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它是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遊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驢屬於馬科、驢屬,體型比馬和斑馬都小,但與馬屬有不少共同特征,它們第三趾發達,有蹄,其餘各趾都已退化。我國疆域遼闊,養驢曆史悠久。驢可分大、中、小三型,大型驢有關中驢、泌陽驢,這兩種驢體高130厘米以上;中型驢有遼寧驢,這種驢高在110~130厘米之間;小型俗稱毛驢,以華北、甘肅、新疆等地居多,這些地區的驢體高在85~110厘米之間。驢的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不威武雄壯,它的頭大耳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幹較短,因而體高和身長大體相等,呈正方型。頸項皮薄,蹄小堅實,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驢很結實、耐粗放、不易生病,並有性情溫馴、刻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