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的角度講,白銀的性質雖不如黃金,卻比銅、鋁等有色金屬身價高。它不但可以被加工成裝飾品,在工業時代還被頻繁地用作各種電子電氣原材料。在金融領域,白銀的地位同樣不如黃金,但在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各國先後放棄金本位製,白銀也和黃金一樣,價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而這也給亨特之類的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大豆期貨獲利之後,亨特家族便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
如前所說,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由於美國政府放寬了對白銀的管製,後者的價格也迅速上漲至2美元,不過總體來看,受投資觀念的影像,包括黃金在內的貴金屬當時的價格都處於低位。
實際上早在完成大豆期貨投機之前的1973年,尼爾森就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到這年底,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從而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令他們得意的是,市場上很快出現了白銀嚴重短缺的局麵。由於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交易商眼看有利可圖,也紛紛跟進白銀期貨市場,結果在僅僅兩個月之內,就把白銀價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白銀市場對控製,亨特家族又決定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接著,尼爾森把目光投向中東富得流油的沙特王室,後者與他們的關係一向密切。為了獲得支持,他大肆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結果吸引了來自沙特的大筆投資。
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漲到每盎司4.3美元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直接控製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由於黃金價格飛漲,白銀的價格進一步漲到了每盎司11美元左右。經過六年多的囤積,亨特終於決定打出手中的牌了。
1979年夏天,尼爾森通過其控製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隻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經過調查,社會各界很快都知道是亨特家族在炒賣白銀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消息傳開後,白銀的價格反而繼續飛漲,甚至許多小投機者也盲目湧進了市場。隨著投機者的不斷湧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先從11美元漲到20美元,然後是30美元,到1979年底竟一舉突破40美元!而此時,亨特家族已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要知道,當時全球白銀交易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不過正所謂眾怒難犯,金融圈的其他重量級人物也不是好惹的,他們決定采取措施教訓教訓不可一世的亨特家族。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就曾憤怒地宣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而珠寶界巨頭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則在《紐約時報》上破口大罵:“我們認為囤積好幾十億美元白銀的人是喪盡天良的。”
知識鏈接:蒂芙尼公司
蒂芙尼公司是一家美國珠寶和銀飾公司。創立於1837年,查爾斯·蒂芙尼為創始人之一。當時的公司隻是一間專門銷售時尚商品的精品店。1853年查爾斯·蒂芙尼掌握了公司的控製權,將公司名稱簡化為“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從此確立了以珠寶業為經營重點。此後,蒂芙尼逐漸在全球各大城市建立分店。蒂芙尼製定了一套自己的寶石、鉑金標準,並被美國美國政府采納為官方標準。時至今日,蒂芙尼是全球中知名的奢侈品公司之一。
蒂芙尼的標誌色為蒂芙尼藍(Tiffany Blue),象征其獨特的品質和工藝,而蒂芙尼藍色禮盒(Tiffany Blue Box)更成為美國洗練時尚獨特風格的標誌。
3.最後的賭博
亨特家族沒有想到,他們一手掀起的投機狂潮終於吞噬了他們自己。眼看銀價一路飆升,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廠商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采。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們紛紛翻箱倒櫃找出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猶豫地送去熔煉,製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一時之間,市場上的白銀供給驟然增加,而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企圖則受到了挑戰。道理很簡單,他們總不可能買下全世界的白銀吧?隻是由於當時美國金融製度的漏洞,亨特家族的美夢又多做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