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傾家蕩產的賭博:亨特家族的白銀戰爭(1)(1 / 2)

如果你麵前有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你會不會心跳?但是如果麵前有一座白銀壘起來的小山,你又會有什麼感覺?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一切頂多會在夢裏出現。然而對於30年前美國的亨特家族來說,要想擁有這座銀山簡直唾手可得。當時,這個家族直接控製的白銀現貨一度多達幾億盎司,而每盎司白銀的價格是40美元左右。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時全球的白銀交易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隻可惜,他們建立這個“白銀帝國”的目的既不是做首飾,也不是開錢莊,而是為了投機。野心勃勃而又貪得無厭的他們,居然賭博般地試圖控製整個世界的白銀市場,結果卻引起了所有人的憤怒,最終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

不可思議指數:★★★★★

1.石油家族的“富二代”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提起亨特家族,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整個家族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說起來,亨特家族的發跡實屬不易,原本也是一步一步拚出來的。該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H.L.Hunt)1889年出生於農村,其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後來,資金逐漸雄厚的亨特開始投身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但是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絕不對外發行股票。為管理好這份家業,亨特精心培養自己的14個孩子,而其中成為商界佼佼者的當屬尼爾森·亨特(Nelson Hunt)和威廉·亨特(William Hunt)。根據1957年《財富》雜誌的估計,當時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不過老亨特肯定不會想到,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們在將20年後掀起一場驚天波瀾,把整個世界都攪得天翻地覆。

就像美國許多商業家族的子女一樣,亨特家族的第二代成員個個都不是善茬兒。或許是繼承了父輩冒險精神的緣故,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並大多取得了顯赫成就: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教。

1974年,度過傳奇一生的老亨特去世,不過這個家族的傳奇仍在繼續。作為家族內的活躍分子,尼爾森和威廉兄弟開始不滿足於父輩的那種賺錢方式。無論是開采石油還是蓋酒店,他們都覺得來錢太慢了,特別是一些意外事件的發生,更刺激了他們的神經。原來,亨特家族曾在利比亞控製了大片油田,然而到1973年5月,由於利比亞總統卡紮菲宣布將利比亞境內的所有外國石油產業收歸國有,亨特家族的巨額投資都打了水漂。實際上如果沒有這個意外的話,他們在利比亞的油田將產生40億美元以上的利潤!這一巨大變故,沉重地打擊了亨特兄弟對傳統業務的興趣,而他們天性中的賭博因子卻迅速被激活了。經過商議,兄弟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大規模從事投機生意。

作為老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尼爾森曾任“亨特鑽探與采礦公司”的董事長,負責在世界各地開采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除了開采石油,尼爾森還有一項帶有賭博色彩的愛好——賽馬。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的良種馬比賽。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項更大的賭博事業——期貨交易。但是不要忘記,雖然二者性質類似,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尼爾森非常清楚:期貨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既然如此,何不利用手中的巨額財富再賺一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