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期貨交易
所謂期貨,一般指期貨合約,就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製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準化合約。這個標的物,又叫基礎資產,對期貨合約所對應的現貨,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原油,也可以是某個金融工具,如外彙、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其交易原理為:買進一定敲定價格的看漲期權,在支付一筆很少權利金後,便可享有買入相關期貨的權利。一旦價格果真上漲,便履行看漲期權,以低價獲得期貨多頭,然後按上漲的價格水平高價賣出相關期貨合約,獲得差價利潤,在彌補支付的權利金後還有盈餘。期貨交易的最大特點是以小博大,隻需交納5%~10%的履約保證金就能完成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合約交易。交易者可以用少量的資金進行大宗的買賣,節省大量的流動資金。
1970年代的投機市場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交易最活躍的無非就是一些普通農產品,諸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之類。如果聽到下麵這些當時期貨市場上的故事,你可能覺得非常可笑: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隻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此事也成為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個笑柄。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格也隨之波動不止,此人最終被捕入獄。當然,出身豪門家族的尼爾森是不會對洋蔥感興趣的,對於他來說,要玩就玩大的。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手氣,他先是炒了一把大豆期貨。
在1970年代前期,大豆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是美國人餐桌上的重要成員。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大豆現貨斷貨,政府被迫暫停大豆出口。於是,尼爾森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盡管當時美國的大豆市場總價值高達100億美元左右,但野心勃勃的尼爾森和弟弟威廉仍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製的大豆期貨已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27.100公斤),占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在他們的忽悠下,許多普通期貨交易者也紛紛投身大豆市場。到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占據了芝加哥交易委員會(Chicago Board of Trade,簡稱 CBOT)總交易量的50%,而大豆期貨價格也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
最終,忍無可忍的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決定對亨特兄弟提起訴訟。然而就在官司進行期間,亨特家族已暗地裏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粗略估計,他們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更令人可氣的是,盡管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但是由於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法庭最終仍不得不宣布亨特家族無罪。
初戰告捷後,亨特兄弟便對期貨投機情有獨鍾,對其他任何商業領域都失去興趣了。既然大豆都能帶來如此高額的回報,那為什麼不試試籌碼更大的投機呢?經過考慮,他們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白銀期貨上。
2.“白銀帝國”
千百年來,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白銀一直是財富的最佳代名詞,甚至超過了黃金,我們至今常用白花花的銀子來形容令人垂涎的財富。實際上,在世界範圍內,白銀也曾與黃金一樣扮演過金融領域內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