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紮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複鬆。”
粽子的由來已久,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早在公元2世紀時便流行這種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後來才改用楝葉、菰蘆葉、竹葉、葦葉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狀,煮熟後食用。
據傳最早流行於長江、漢水流域,與端午節投粽入江中祭屈原或飼蛟龍的習俗相合,流傳為節日食品。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見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宋以來粽子成為舉國上下最流行的節日美食和饋贈禮品。不僅家家爭做,而且市場上也出售各種各樣的米粽,節日期間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一千七百多年以來,粽子的花樣繁多,隨著華人在全球各地移居,把粽子也帶到世界各地成為中餐美食、快餐珍品。粽子早已脫離了祭屈原、飼蛟龍的古俗文化束縛,成為當代廣泛流行於世的傳統食品。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粽子的產地不同味道也不一樣。廣式粽子吃口鬆軟而味道濃烈,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廣式粽子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堿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北京的小棗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上海的豬油夾豆沙粽子、嘉興的鮮肉粽、湖州豬油豆沙粽、陝西的蜂蜜涼粽子、四川的椒鹽粽子等都是很有名氣的,曆來為美食家所稱道。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現在人們都是買現成的粽子吃,但最有節日氣氛的還是家人自己包粽子。過去的人家過端午節時少不了包粽子的節目。進入五月,家家都為包粽子忙開了,浸糯米,洗粽葉,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出一個個漂亮的粽子,體會著家庭的溫馨。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就像人們中秋節一定要吃月餅一樣。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