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舟活動的起源,曆史學家說法不一:有起於紀念吳臣伍子胥屍沉錢塘江之說;有起於越王勾踐為報越國被滅之恥,借嬉水競舟之名訓練水軍之說;有起於紀念東漢孝女曹娥五月五日沉江尋父之說。而較為通常的說法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而死,《東周列國誌》載“裏人穩原自溺,爭棹小舟,出以彩線,恐為蛟龍所櫻食也。有龍舟競渡之戲之,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南朝梁懍《荊楚歲時記》也有此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江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金陵歲時記》雲:“龍舟競渡,吊屈原之溺水,楚俗也,吾鄉亦沿用之,秦淮河一帶,觀者如蟻。”現今南京江寧秦淮河流域的鄉鎮,都有龍舟競渡的民俗活動,尤以湖熟鎮的賽龍舟活動最為壯觀。龍分烏龍、黃龍、白龍、青龍、火龍等,分組輪番競技。除劃船速度外還要求龍尾“吊梢”的青少年作出輕捷驚險的技巧動作。競舟時,河兩岸圍觀的人數多達數萬人。
今天的社會已經進步,過去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已被曆史潮流所淘汰,人們隻是把賽龍舟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此項活動幾乎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汨羅江的賽龍舟風俗,最看重一個“拚”字,看重奮鬥精神和昂揚向上的朝氣。當地一句俗話說:“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賽龍舟之前,年輕小夥們還必須抬著精雕細刻的“龍頭”,虔誠地到屈子祠中祭拜,祖祖輩輩們的傳統就這樣傳了下來。
端午粽子
端午節前後,滿街都在出售一種奇特的食品,這種食品呈圓錐體,裏麵是糯米、紅棗等,外麵由一張深綠色寬邊植物葉包紮而成,人們都叫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粽子是端午節特定的節日食物,也是端午節的標誌,如果不吃到粽子,端午節就過得不圓滿。為什麼在端午節要吃粽子呢!這也有一個傳說,據說屈原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來到汨羅江邊,把米撒入江中,以這種方式祭祀屈原。到了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在夢中遇見了屈原,屈原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線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線的。”區曲把自己的夢告訴了大家,大家都相信這是真的。從此,人們到五月初五要祭祀屈原時,就把米包裹在蘆葉裏,再用五彩絲線纏緊,這就有了端午節做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端午節往河裏扔粽子就是扔給龍吃的,龍吃了糯米做的粽子,粘住了牙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了。
粽子是將糯米及配料包在幾片粽葉裏,看似很簡單,卻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發展出豐富多樣的品種。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濃鬱的竹葉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大,有達兩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各地的粽子也有各地的風味。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浙江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堿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其代表品種堿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堿水,用老黃箬葉裹紮。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後,隻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清代乾隆皇帝於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