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七夕節(1 / 2)

七夕起源

七夕節是我國民俗節日之一,七夕在農曆七月初七。在漢代以前,七夕不一定是在七月初七,它大約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時間在上古是根據織女星的位置確定的,與織女星相對的牽牛星是在古代同樣被作為確定天文時間的標誌。

七月滿天的星辰,而與勞動人民關係最密切的是牛郎星、織女星。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也反映到星辰上,相反星辰又主宰了人間的命運。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來源於神話故事,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

舊曆七月初七日晚,為“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女兒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其來源於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其他三個傳說故事是《孟薑女》《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這是從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話發展而來的。

這個節日源於古代神話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記載見於孔子校訂的《詩經·小雅·大東》中:“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起。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譬喻銀河兩岸的星漢徒有織女、牽牛之名,卻織不成有文采的織物,拉不了備有車廂的車子。由此可見,春秋以前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型就產生了,但沒有七夕渡河之說。

到了漢代,在《詩品·漢古詩十九首》裏就有了:“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寒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由此可見,到了漢代雖然它們仍為“二星”,但人物的形象己躍然紙上,還出現了“天河”的情節。並且在漢代的《淮南子》一書中也出現了“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說法。

到了南朝梁的文學家殷芸的《小說》一書裏則有了:“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伶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右為壬)。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梁吳均《續齊諧記》指出了相會日期:“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暫詣牽牛。’至今雲織女嫁牽牛。”從此,天河兩岸就有了兩顆明亮的星,據說那就是牛郎和織女變的。牛郎星旁邊還有兩顆小星,這便是牛郎挑著的兩個孩子。牛郎織女平時不能見麵,隻能在每年七月七夜裏會一次麵。天下的喜鵲為讓牛郎、織女於七夕相會,便密集於天河之上,成為一道“鵲橋”。故民間老人盛傳“七月七,喜鵲稀。”舊俗認為,如七月初七下雨,則是織女的眼淚。牛郎、織女一年相見一次,又由於天氣不好,喜鵲搭不了橋,相見成了泡影,確實讓人同情。後世,民間據此出現了拜銀河、乞巧等許多民俗活動,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神話傳奇色彩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