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紀念屈原說。最早的記載可見南朝時梁朝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南朝時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據唐代文秀《端午詩》記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實際上是後人給端午節的一個美麗的傳說,但這也反映了我國曆代人民對屈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表達了人們的愛國情操。
舊日的端午節有四種非常獨特的習俗。一是插艾蒿。據說滿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這種植物有去熱解毒的作用,因此人們把它們掛在門口、插在頭上。二是喝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紅黃色的粉狀物,也有驅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兒童則塗在額頭上,有的還寫上一個“王”字,這樣,夏日的暑毒便不能為害了。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五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三是拴五色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係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早在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中就已經記載說把它係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四是佩戴香囊。又稱“荷包”“香包”“香袋”,是由五色絲習俗衍生出來的。小孩佩戴於身,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現在,此俗在北方農村仍很流行。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係起來。
競渡龍舟
在五月初五的豔陽天裏,人們彙聚到江河湖邊,一艘艘輕巧的龍舟下水,一個個剽悍的小夥子、一個個俊美的大姑娘上船了,岸邊上人聲鼎沸,彩旗招展,水中的龍舟一字兒排開,整裝待發。隨著一聲令下,隻見萬槳齊動,船如離弦之箭劃過水麵破浪前行,一艘艘龍舟你追我趕,鬥智鬥勇,最先衝過終點的勝利者歡欣鼓舞,而落後者也毫不氣餒。這就是端午節上賽龍舟的一個場景,它的規模和氣勢不亞於召開一場體育運動會。所以有人把端午節看作是民間的體育節。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據聞一多的《端午考》之說,四千五百年前,劃龍舟的習俗便已存之於江南吳越水鄉一帶。其目的是通過祭龍,以祈求免遭水旱之災。據《經纂淵海》記載,賽龍舟這種水上競技活動起源於越王勾踐。
隋朝的龍舟競渡已變為“競渡之戲”,並有“棹歌亂響,喧振水陸”,岸上“觀者如雲”,可見是一種競渡的比賽。
賽龍舟是人民喜愛的活動,曆史悠久,明陳天資《東裏誌》雲:五月五日“水鄉競渡,大城所結彩為龍舟,或以彩紙糊之,各扮故事。”
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有人說龍舟水經久不變質,格外清甜,飲後消災祛病。清光緒《潮陽縣誌》曰:“端午釀角黍……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清乾隆《揭陽縣誌》雲:端午,“汲江水,儲之謂之節水,經久不敗。”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靠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蟠萎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