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龍舟競渡的習俗古已有之,而且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唐代詩人張建封就寫過一首《競渡歌》,詩歌描寫了端午節時賽龍舟的熱烈場麵:
“五月五日天晴朗,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擢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案一明心似燒。隻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互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擢舟折楫時。”
劃龍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比誰劃得最快,但除此之外,人們還在龍舟比賽中加進了更多的內容,使得賽龍舟更富有刺激性。比如在終點設置優勝標,龍舟不僅要到達終點,還要把標搶到手,才能成為最後的勝者。這就叫做“搶標”。標可分為色標、鴨標、鐵標,因為在標上麵係有紅錦緞,所以也叫錦標。有的地方還以錢和活的鴨子做為標,這就比較難搶了,因為錢扔到水裏後會沉沒,而鴨子扔到水裏後可不會老老實實地等人來抓,要奪取這樣的優勝標,就得跳到水中爭奪,誰的水上本領高超,誰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賽龍舟的活動不僅在神州大地上流行,而且還傳到了日本、越南等鄰國,甚至遠在歐洲的英國也喜歡上這項活動。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的端午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了首屆國際龍舟節。所以,將端午節說成是體育節,的確是名不虛傳。
龍舟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不同於普通的船隻,它是狹長的造型,龍舟的船頭和船尾都要雕成龍頭和龍尾的模樣,龍頭在前麵高高昂起。龍舟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的龍舟長30多米,可以容下劃槳的手80多人。到了端午節賽龍舟的時候,船上還要配有更多的裝飾,如神樓、神位、旗幟、彩燈等,把龍舟裝飾得富麗堂皇。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每年在屈原故鄉舉行的國際龍舟節上,就要舉行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賽龍舟是一種競賽式的體育活動,但除了競賽之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遊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成分。如廣州的龍舟,橈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遊龍戲水一般。還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賽龍舟是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華裔端午節的“重頭戲”,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端午節期間,我國江河湖海較多的南方地區,特別是台灣、海南、香港、澳門等地都流行賽龍舟活動。顧名思義,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龍的傳人尤其喜歡龍舟,如今賽龍舟已不限於端午節,它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體育賽事,從這一活動衍生出許多與龍船有關的文化,令人感到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