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起源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麵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冬至在曆史上也是一個節日,但現在各地大多不再過此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麵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隻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此外,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複蘇,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為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的好時光。
雖然清明節主要指節日而不是節氣,但是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漢魏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節氣,它是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的一般節令,後來清明成了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但此時由另一民俗節日承載,這就是寒食節。寒食節在清明之前一兩天。
關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它起源於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跟隨晉公子重耳流亡的一個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為晉公子充饑。後者做國君(即晉文公)後要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卻帶老母到綿山隱居,不受封賞。晉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便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這一天禁火。《荊楚歲時記》注中說:“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慣製,為懷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說法純屬附會。這種附會在漢代發生後,傳播漸盛,在寒食節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
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並。禁火冷食,墓祭及巫術性遊戲等構成了寒食節俗的特殊景觀。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起源還與上巳節有關。上巳節形成於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並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汙漬與穢氣;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先人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如同萬物一樣隨四季的的變化經曆發芽、成長到凋零的過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並自由擇偶。
上巳節的早期節俗最重要的內容是祓禊。在上古時期,這種活動就不僅是一種祛邪求祥的巫術儀式,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遊。《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遊示愛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莊訁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從以上的描述和解釋,我們可以知道,上巳節就是在郊外水邊舉行避邪求吉的宗教儀式之後快樂地春遊、男女自由交往的節日。這樣,上巳節的氣氛就有兩種:一是肅穆的祓除和招魂,二是歡快的嬉遊和交往。雖然祓楔、招魂的儀式很重要,但是人們投入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快樂的春遊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