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論證主要談了三點。一是說寒食源於燧人氏時代就有的禁火改火禮俗。二是說心宿至卯而火大壯,故人間禁火以戒其盛。三是說舊火不改,則必生時疾。其中二、三兩點前人早就指出過;第一點則是羅泌的新見,這將寒食的源頭從周代舊製進一步上溯到遙遠的燧人氏時代。
現代學者幾乎都認為寒食的興起跟介子推無關,而跟古代的改火習俗不可分割。
李玄伯1935年寫的(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序》中比較我國與古代希臘、羅馬的祀火習俗時說:
希羅每家所祀的火,每年須止熄一次,重燃新火。燃新火的日月,各家不同,各邦不同。燃時不準用鐵石相敲,如我國鄉間的用火鏈取火,隻準取太陽火,或兩木相摩擦所生的火。木質亦有限製,有準用的木頭,有不準用的木頭,錯用認為瀆神。這些細節,亦與我國古製相同。每年重燃新火,即我國古代所謂“改火”。《論語·陽貨篇》宰我說:“鑽燧改火。”上邊兩句說“舊穀既沒,新穀既升”,下邊又說“期可已矣”,這明明說鑽燧改火亦是每年的。因為改火,新者不與舊者相見,所以中須停若幹時候(當然不能出一天)。這停火的時間與改火的時間,各家各邦不一定相同,其中之一即寒食的起因……子推被焚之說起始甚晚。後人對寒食之說,去古已遠,不能了解,遂附會到介子推身上。其實改火、寒食的製度,較古不知若幹年也。
50年代,李氏又在此基礎上寫了《祀火續論》,進一步指出改火習俗不但存在於古代的中國、希臘和羅馬,而且“一直傳到近代的歐洲,可以說是相當的普遍,佛萊則(Frazer)在他的書中(琳按:指《金枝》)收集了不少的材料,讀者可以參閱。”李氏將寒食節置於世界普遍存在的改火習俗這一廣闊的古代文化背景之中進行觀察,大大拓寬了人們的研究視界,啟發人們對寒食的起源加以更為全麵更為深入的考索。
龐樸先生也是一位改火派。他認為殷代以前人們以大火星為授時星象。“它(琳按:指大火星)於季春時節的黃昏重見於東方晴空。為了迎接大火星的出現,有一整套儀式;隨著大火星的出現,人們要改用新火。從中春禁火到季春改火,為時一個月。這無火的一個月中,勢必靠冷食為生,是為寒食。”迎接大火星何以要改火呢?龐先生在尾注中解釋說:“古人相信,火種久傳,則易滋生毒氣。”不難看出,龐先生的解釋吸取了前人的龍星之忌說與火久生疾說。其獨到之處在於將龍星之忌說發展成為以大火昏見為歲首的“火曆”時代的人們迎接大火星出現的一種儀式,這樣寒食節就成了遠古時代的人們迎接新年的禮俗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中國學者中對寒食節考辯最詳的大約要算是裘錫圭先生兩萬多字的長篇論文《寒食與改火》。裘先生也讚同寒食起源於改火的觀點。他提出的新見主要有:
(1)在遠古時代人們的心目中,改火“不但能去除疾病,而且還能達到防止自然災害、促進作物生長等目的”,“改火無疑是為保證農業收成所必須進行的一件事”。
(2)介子推焚死的故事是為了解釋寒食節的起源“以跟改火有關的古老習俗為背景而編造出來的”。在古代改火習俗中,有把活人當作樹精或穀精的代表燒死於篝火的儀式,以促進莊稼生產,獲得豐收。“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應該是改火中被當作穀神的代表而燒死的人犧。”傳說中介子推割股以食文公或割肉以續軍糧的情節是以在祈求豐收的祭祀中分吃人犧的習俗為背景的。
“寒食”的起因
走了好長一段路我們又回到問題的起點:古人為什麼要寒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