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探測神秘太空(1)(2 / 3)

“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一周後安全返回地麵,成為遨遊太空的第一人。這一天也是人類征服太空曆史上的偉大日子,從而開始了載人宇航的新時代。加加林也成了開創人類太空旅行的宇航英雄。

早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就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衛星1”號,在一個月之後,前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人造衛星2”號,並且在這顆衛星裏運載了一條小狗,它的名字叫“萊卡”,小狗萊卡是世界上第一隻進入太空做環球旅行的哺乳動物。實際上,前蘇聯早就計劃把人送上太空,並為此做了各種充分準備。

1961年4月11日,拜科努爾太空中心和橫跨前蘇聯國土遍布各地的40個雷達跟蹤站,正在進行緊張的準備工作。在發射場,一些工程師在控製中心研究發射計劃的具體細節;試驗計算機和其他電子儀器的靈敏度;另外一些工程師則檢查運載火箭和宇宙飛船關鍵部件是否正常;還有幾百名士兵,執行著保衛任務。

兩名宇航員加加林和蒂多夫在海濱一個小別墅輕鬆地度過了即將去太空旅行的前一天,加加林同蒂多夫打撲克,聽音樂、聊天。晚上,他們早早就躺在床上就寢,而且覺睡得很香甜。

4月12日早,剛過5點鍾,醫生就把他們喚醒,仔細地複查了加加林的身體,結果健康狀況非常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醫生們很滿意。接著兩名宇航員共進早餐,他們吃牛肉和水果,喝的是咖啡。飯後,加加林穿好特製的宇航服,駕車直奔拜科努爾太空中心。

在拜科努爾,人們可以看到,“東方”號宇宙飛船和運載火箭聳入雲天,準備起飛。火箭高375米,連它所帶的燃料一起,總共有500噸重,而宇宙飛船本身重約45噸。

加加林在艙內加加林從容不迫地走向飛船,爬進座艙,一邊檢查艙內儀器,一邊等待起飛的命令。一會兒,從無線電傳來控製中心的聲音,告訴加加林準備起飛。幾分鍾之後,拜科努爾發出一聲巨大的呼嘯,火箭射向天空。

加加林頭戴一頂白色飛行帽,身穿一套笨重的增壓服,外邊是衣褲相連在一起的橘紅色工作裝,躺在彈射椅上。供給他座艙和呼吸的空氣來自設備艙的氧氣瓶和氮氣瓶,其壓力與地麵正常大氣壓一樣。生命保障係統的生活物質,可供宇航員用10個晝夜。這艘宇宙飛船有兩套控製係統,既可以由地麵控製中心自動控製,也可以由宇航員手動操縱。火箭頂著飛船,上升到320千米的高空,脫去最後一級(第三級)火箭,進入繞地球運轉的軌道。

“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82593千米,其軌道近地點為181千米,遠地點為327千米,與地球赤道麵夾角為6495度。

在這次太空旅行期間,遍布前蘇聯各地的40個雷達站,一直緊緊跟蹤並報告宇宙飛船的位置;在控製中心,專家們注視著電視熒光屏和計算機,並通過無線電同加加林講話。加加林向地麵控製中心報告說:“飛行正常,經受失重狀態良好。”沒有發生任何故障,飛行完全成功。

加加林駕著“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運行一圈,共飛行408674千米,用了一個半小時。當它完成軌道飛行任務時,點燃了一枚小型火箭,飛船便減慢了速度,脫離軌道而開始返回地球的歸程。

回來的路仍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宇宙飛船要從空氣十分稀薄的外層空間重新返回濃密的大氣層。這就涉及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和角度問題。宇宙飛船在太空中以28000千米的時速飛行,那裏幾乎沒有空氣阻力,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摩擦力。如果它以這樣大的速度垂直進入大氣層,所產生的巨大摩擦力會形成強烈的高溫,就將燒毀飛船;另外一種危險是大氣反彈,當宇宙飛船進入大氣層的角度不對時,它就能被重新反彈出去,重新進入太空。在120千米高空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宇宙飛船,隻有與包圍地球大氣的球形切麵成52~72度角時,才能安全返回地球(大於72度將被反彈,小於52度將燒毀)。為了避免這些可怕的危險,拜科努爾地麵控製中心精確地控製宇宙飛船的飛行方向,以適當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並減低了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