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的神奇讓人類癡迷,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也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從最初的登天夢想到已經實現的登月計劃,再到對火星、金星、木星、土星以及更遙遠的星際空間的探索,人類在一步步實現自己探測太空的千年夢想。每一次探索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在探測太空的曆史上,人類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也由此獲得了更多的對太空的了解,太空探索是一個艱難長期的征程,人類還隻是剛剛起步,離終點還很遙遠,也許這個征程永遠沒有終點。
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早晨,前蘇聯在中亞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號,這是人類曆史的偉大事件,也是人類科學的偉大成就,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和激奮。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標誌著人類征服太空曆史的新紀元。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號,是在前蘇聯火箭和航天專家科羅廖夫博士領導下建造和發射的,科羅廖夫的思想是:既然火箭能發射任何物體到任何地方,那為什麼不能發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呢?他提議在7枚火箭中的第五枚上安裝一顆衛星。
這顆衛星是用鋁合金做成的圓球,直徑58厘米,重量836千克,圓球外有四根彈簧鞭狀天線,一對長240厘米,另一對長290厘米,衛星內部裝有兩台無線電發射機,頻率分別為20005兆赫和40002兆赫,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采用一般電報訊號形式,兩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亦為03秒。此外還有一台磁強計、一台輻射計數器、測量衛星內部溫度和壓力的感應元件及作為電源用的化學電池。
探測神秘太空這顆人造衛星安裝在三級火箭的最頂端,隨著一聲巨響,火箭載著衛星射向中亞上空,第一級火箭燃燒完了自動脫落,第二級火箭發動機推動其上升,第二級燃燒完了自動脫落,火箭變得更輕了,飛行速度更快了。隨著速度的增加和空氣阻力減小,它爬的越來越高,第三級火箭把衛星送到大氣層以上,人造衛星從第三級火箭中彈出,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進入環繞地球軌道獨自在太空飛行。這顆衛星的遠地點(離地麵最遠)為9641千米,近地點(離地麵最近)為2285千米,是一條橢圓軌道。這條軌道平麵與地球赤道平麵的夾角(傾角)為65度。這顆衛星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85651千米,是波音飛機速度的30倍。它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962分鍾,比原來預計所需要的時間多用了1分20秒。
這顆人造地球衛星,在晴朗的夜空飛行,像一顆星星在天上移動,甚至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它。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在繞地球運轉的過程中,搜集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它用電子儀器測量了地球大氣最高層的密度和壓力,並通過無線電信號,把這些科學數據發射回蘇聯的地麵雷達跟蹤站。
衛星在天空運行392天,繞地球飛了1400圈,行程6000萬千米,於1958年11月4日隕落。為了紀念人類進入宇宙空間的這一偉大創舉,前蘇聯在莫斯科的列寧山上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碑頂安放著這顆人造天體的複製品。
隨著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人類利用人造天體研究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時代開始了。緊接著又有一些國家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958年2月1日,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1965年11月26日,法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A-1”上天;1967年11月29日,澳大利亞把第一顆人造衛星“武器研究衛星-1”送入繞地球運轉的軌道;1970年2月11日,日本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開始進入軌道;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發射成功;1971年10月28日,英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普羅斯別洛”;加拿大從1962年起也開始發射地球衛星,還有印度等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一共發射了4500多顆人造衛星,它們分別行使著各種職能,為人類服務。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是指物體達到112千米/秒的運動速度時能擺脫地球引力束縛的一種速度。在擺脫地球束縛的過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並不是直線飛離地球,而是按拋物線飛行。脫離地球引力後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太陽運行。若要擺脫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出太陽係,物體的運動速度必須達到167千米/秒。那時將按雙曲線軌跡飛離地球,而相對太陽來說它將沿拋物線飛離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