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由目標飛行器“天宮1”號以及“神8”、“神9”、“神10”三艘飛船組成的中國首個太空實驗室,可能在2009年底前進入發射場,進行聯合演練。通過“神7”成功發射,中國掌握了太空行走技術,這也令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建立小型太空實驗室。
目前中國太空實驗室研發順利,已完成初樣設計,進入正樣研發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主要將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目標飛行器將通過這一技術與多艘飛船組合成小型太空實驗室。同時,從“天宮1”號到“神10”飛船,堪稱中國載人航天史上最密集的發射,4個飛行器要保證在1年時間內全部升空。
中國航天的目標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是把人送上太空,這個目標在“神5”順利升空時即已達成。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進行科學試驗。“神7”升空,意味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音階已然奏響,隨後的“神8”到“神10”飛船將相繼升空,以奇麗的太空之舞構築起中國自己的“天宮”係列太空實驗室。
我國將在2010年至2015年間發射“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2”號、“天宮3”號兩個空間實驗室,還將分別發射2艘無人飛船進行無人對接試驗,然後再發射5艘飛船進行載人對接試驗和載人駐留試驗,預計在7年內連續發射7艘太空飛船。
在“神5”和“神6”的時候,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就有八大係統,對外宣稱七大係統,隻是正在研製中的空間實驗室係統,沒有參與此前的“神舟”係列。實際上關於“天宮”太空實驗室的研製,早在“神舟6”號飛行期間就已經展開。在實現“太空行走”和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以空間實驗室為平台的空間應用係統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甚至空間站,也就有了更多用於空間科學試驗的空間,空間應用係統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的比重也將隨之增大。外太空處於真空和失重狀態,而且沒有大氣的阻隔,太空中還有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輻射,這樣的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卻為人類提供了獨特的試驗環境。太空生命科學試驗不僅可以進行植物育種、發明新的藥物,而且在半導體、特種材料、天文學、對地觀測等方麵的好處更是不一而足。“神舟7”號飛船將進行固體潤滑材料的外太空暴露試驗,試驗數據有助於改善潤滑劑效能,應用於汽車還能達到節能減排的作用。因此,以“神7”為起點的空間站建設,將為科學研究帶來更大的舞台。
近地軌道
近地軌道又稱低地軌道、順行軌道,是指航天器距離地麵高度較低的軌道,一般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圓形軌道都可以稱之為近地軌道。由於近地軌道衛星離地麵較近,絕大多數對地觀測衛星、測地衛星、空間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衛星係統都采用近地軌道。多級火箭和“一箭多星”
要到太空中去,乘飛機是不行的,因為飛機的速度也不過每秒1千米左右。要想使飛船加速到每秒1千米以上,目前常采用火箭來完成這個任務。火箭自帶燃料和助燃劑,即使到了真空地界,火箭照樣可以工作。如果火箭在大氣層中就達到79千米/秒這樣的速度,那麼,物體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高熱將把它燒成灰燼。所以,無論是人造衛星或是宇宙飛船,都得先以較低的速度穿出大氣層,然後再加速到所需的速度。因為火箭所帶的燃料是有限的,要想用單級火箭把衛星送上天是不可能的。後來,人們采用了多級火箭解決了這個矛盾。所謂多級火箭就是在大火箭上再裝上數個更小點的火箭。起飛之後,大火箭先工作,到一定的速度時,它的燃料用完,便把一級火箭的殼體拋掉,這樣一級一級地加速,並一級一級地拋掉殼體,最後將衛星送入軌道。
人類采用多級火箭技術,已發射了數以千計的人造衛星及載人飛船,並且還發射了許多星際探測器,對太陽係及其他行星進行了考察,取得了不少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