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空島嶼——星係世界(3)(2 / 2)

發育完全的彗星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部分組成。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集中了彗星的大部分質量;彗核外麵包裹著一層像雲霧一樣的東西,稱為“彗發”。這是當彗星比較靠近太陽時,在陽光作用下,由彗核中蒸發出來的氣體和微塵組成的。彗核和彗發合稱“彗頭”。當彗星更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太,並在太陽風(從太陽發射出來的一種高能粒子流)和太陽光的壓力下,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推向後方,形成一條長長的像大掃帚那樣的尾巴,叫“彗尾”。因此,彗尾總是背著太陽的,而且彗星離太陽越近,彗尾就越長。

哈雷彗星彗星的體積非常龐大,在太陽係裏沒有任何一個天體可以和它相比。大的彗星,彗頭的直徑就有185萬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45倍;小的彗星,彗頭的直徑也有1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0倍多。至於彗尾,一般都有5000萬千米到兩億千米長,最長的可達35億千米。

彗星的密度很小,隻是一團極其稀薄的氣體。如果把最大的彗星壓縮成同地殼密度相同的球體,它的大小隻有一座小山丘那麼大。因為彗星的密度很小,即使它和地球相撞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很多彗星都沿著一條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叫“周期彗星”。每隔一定時間,它運行到離太陽和地球較近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另一種是“非周期彗星”,它隻在太陽附近出現一次,就像過路的客人,以後再也不見它回來了。

星際塵埃——流星物質

行星際空間除行星、衛星、彗星外,還有無數小物體和塵埃,它們統稱為流星物質,或者分別稱為流星體和微流星體(塵埃)。

流星雨太空中,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流星物質相遇。其中,毫米級或以上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因與大氣摩擦而在80~120千米的高空灼熱發光,從而在星空中劃出一道光跡而迅速流失,這種現象就叫做流星。不少流星體密集成群,沿同—軌道環繞太陽公轉。當這些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觀測者將看到流星接二連三地從某一天區“發射”出,並向四下奔去,這就是壯觀的“流星雨現象”。較大的流星光跡特別明亮,有時還伴有響聲,這種流星稱為火流星。估計每年降臨地球的流星物質總量在10萬噸以上,不過其中大部分是不產生可見光跡的微流星體。

流星體一般在大氣中全部燃燒氣化,隻有較大的流星體或微流星體可以隕落或飄落到地麵,分別成為隕星和微隕星。迄今為止,全世界收集到隕星樣品已近3000次。

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隕石重1770千克,它是1976年3月8日隕落在我國吉林省的隕石中的一塊。在我國新疆曾降落過一塊隕鐵,重30噸,居世界第三位。

星際雲霧狀天體——星雲

星雲是一種由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霧狀天體。星雲中的物質密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拿地球上的標準來衡量,有些地方幾乎就是真空。但星雲的體積非常龐大,往往方圓達幾十光年。因此一般星雲比太陽還要重得多。

藍色的混合星雲

星雲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星雲形狀很不規則,呈彌漫狀,沒有明確的邊界,叫彌漫星雲;有的星雲像一個圓盤,淡淡發光,很像一個大行星,所以稱為行星狀星雲。

彌漫星雲比行星狀星雲要大得多、暗得多,密度更小。彌漫星雲中又有暗星雲和亮星雲之分。暗星雲是一種不發光的星雲,人們所以還能看見它,是由於暗星雲本身掩蔽了天空背景射來的星光。銀河中的許多暗區,正是由於暗星雲存在的緣故。亮星雲是一種發光的星雲,它中央有一顆溫度很高的恒星輻射出強烈的紫外線,星雲吸收後再轉換成可見光輻射而發光。

行星狀星雲是一種帶有暗弱延伸視麵的發光天體,通常呈圓盤狀或環狀。在它們的中央,都有一個體積很小、溫度很高的核心星。觀測表明,行星狀星雲在不斷膨脹之中,密度變得越來越小。現在已發現的行星狀星雲有一千多個。

從星雲和恒星演化的角度看,星雲和恒星有著“血緣”關係。恒星拋射出的氣體會成為星雲的一部分,而星雲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可能收縮成為恒星。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環狀星雲就是它的中心星“噴雲吐霧”的結果;蟹狀星雲是超新星爆發時產生的“硝煙”;而獵戶座大星雲正在精心地哺育著一個“太陽”。研究星雲對探索恒星的形成、星前物質和星際物質的成分等,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暗星雲的特征

相對亮星雲,暗星雲內部的塵埃密度要大得多,大約一立方米的空間有一粒塵埃。正是這些相對濃密的塵埃使其看上去漆黑一片。暗星雲的厚度十分大,能達到幾億億千米,足以擋住它後麵的星光。當暗星雲內部的氣體和塵埃積累到一定程度,這些氣體和塵埃就密集到一起,形成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