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目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前身一般是一顆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它在爆發坍縮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壓力,使它的物質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原子的外殼被壓破了,而且連原子核也被壓破了。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便被擠出來,質子和電子擠到一起又結合成中子。最後,所有的中子擠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在中子星上,每立方厘米物質足足有10億噸重。
當恒星收縮為中子星後,自轉就會加快,能達到每秒幾圈到幾十圈。同時,收縮使中子星成為一塊極強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出電波。當它快速自轉時,就像一盞燈塔上的探照燈那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當發射電波的那部分對著地球時,我們就收到電波;當這部分隨著星體的轉動而偏轉時,我們就收不到電波。所以,我們收到的電波是間歇的。這種現象又稱為“燈塔效應”。
中子星的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它在1秒內輻射的總能量如果全部轉化為電能,足夠我們地球用上幾十億年。
中子星並不是恒星的最終狀態,它還要進一步演化。由於它溫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的壽命隻有幾億年。當它的能量消耗完以後,中子星將變成不發光的黑矮星。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屬於一種晚期的恒星。根據現代恒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恒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曆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的中心形成的。天狼星伴星是最早被人類發現的白矮星。
運動的行星
晴朗的夜空,在幾千顆閃爍的恒星中,有幾顆很亮的星星,它們在星空中的位置經常移動,所以稱為行星。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有五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陽係中肉眼看不到的行星有兩顆,它們是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也是行星。合稱八大行星。但地球不在太空之列。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應當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行星在太空中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它們都自西向東繞著太陽公轉,而且大多數行星與太陽的自轉方向相一致,稱為“同向性”。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幾乎都在同一平麵上(隻有水星的軌道平麵傾斜程度較大),稱為“共麵性”。八大行星除水星外,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正圓的橢圓形,稱為“近圓性”。行星本身都不會發光,它是靠反射太陽光才發亮的。
從不同角度,八大行星被分為不同類別。地球軌道以內和以外的行星,分別稱為地內行星和地外行星。小行星以內和以外的行星,分別稱為內行星和外行星。外行星有時又被分為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和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外行星與內行星的差別十分顯著,因而它們又分別稱為類木行星與類地行星。
關於行星的起源,現在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提出了幾十種不同的學說,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類:一種是“分離說”,認為形成行星的最初物質是從太陽或其他恒星上分離出來的。一種是“俘獲說”,認為太陽形成後,在它的運動過程中,俘獲了大量星雲物質,以後逐步演化為行星和衛星。還有一種是“共同形成說”,認為太陽和行星都是由一塊“原始星雲”共同形成的,它的中心部分凝聚為太陽,四周則變為行星和衛星。“共同形成說”目前受到較多天文學家的認同。
行星的衛士——衛星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像忠實的衛士,始終圍繞著地球旋轉。它自身不會發光,明亮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光的結果。在太陽係中,有好幾顆行星都有自己的“衛士”,而且有些行星不止一個“衛士”。有一些較大的小行星也有自己的“衛士”,它們統稱為衛星。
衛星圍繞土星轉太陽係內已發現的衛星約有50顆。其中地球隻有一顆衛星——月亮;土星的衛星最多,有20多顆。除月亮外,其他衛星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許多衛星和行星很相似,它們的運動軌道具有共麵性、近圓性、同向性,並且與它們守衛的行星的距離按一定的規律分布著,這樣的衛星稱為規則衛星。不具有這些性質的衛星,稱為不規則衛星。
衛星繞行星轉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行星繞太陽轉動的方向一致,稱為順行;一種是和行星繞太陽轉動的方向相反,稱為逆行。除了公轉以外,衛星本身還有自轉。
“掃帚星”——彗星
彗星,在我國俗稱“掃帚星”,它的形狀很特別,頭部尖尖的,尾部常常是散開的,像一把大掃帚。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裏,人們常常把它和天災人禍聯係起來,認為它是災禍的前兆,因比有人稱它為“妖星”。
其實,彗星也和地球一樣,是太陽係的成員之一。許多彗星都沿著扁長的軌道繞太陽運行,人們可以精確地預言它們露麵的時間。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每隔76年在地球上空出現一次。彗星的出現與天災人禍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