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了時間限製

在Internet上有很多的信息服務器,上麵存放著大量的信息。由於信息服務器每天24小時始終開放,這樣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訪問信息服務器以獲得所需的信息。這是以往傳統三大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2跨越了空間限製

傳統的三大媒體都受著地域的限製,不可能在某一時刻把信息傳遍全世界。而Internet這一連接近180個國家的因特網,完全突破了這種空間的限製。在因特網內任何一個信息服務器的信息,都可以被因特網中的任何一個用戶得到,在網上你真正體會到世界像一個地球村。你可以瀏覽任何一個信息服務器上的信息資源;隻要對方願意,你可以和因特網上的任何人交流信息;你所發布的信息隨時都可讓世界上任何一個聯到因特網中的人們得到。

3獲取信息由被動變為主動

現在我們都在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給予我們的信息,這些信息有很多並不是我們想得到的,而我們想得到的信息不能從媒體中立即得到。進入Internet後這種情況就完全改變了。在因特網中,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人們隨時可以查找、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被動地接受許多不想要的信息。

4Internet具有交互性

Internet這種信息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最主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因特網具有交互性,實現了信息的雙向傳輸。用戶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你也可以主動地參與,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建議等,你也可以在網上進行購物等。

Internet與信息高速公路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的社會經濟秩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世界經濟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著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信息已成為一個國家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因此,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建立一個功能強大的信息網絡已不僅是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物質生產的一般條件,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社會的國脈。近十幾年,各發達國家均在雄心勃勃地規劃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那麼,信息高速公路從何而來?什麼是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

早在50年代,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對美國戰後經濟的騰飛起過重大的作用,它加速了全美貨物的交流,最終導致了美國經濟的繁榮。1991年上述法案的提出者阿爾伯特爾·戈爾的兒子、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了“高性能計算行動”法案,爾後又提出了“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包括研製具有10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的高性能計算機係統,高性能計算機並行接口和在聯網中使用的軟件技術,異步傳輸模式、光同步網絡、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以及4兆比特每秒到1兆兆比特每秒傳輸速率的相關技術。這一法案涉及的範圍有限,隻是希望加快超級計算機間的數據傳輸速度,促進超級計算及其程序軟件的研究,加強美國工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1992年,戈爾被克林頓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它在經濟施政綱領中便提出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在這一設想中,他超出了原有運用光纖連接超級計算機的概念,而擴大到連接每家每戶、深入到社會生活幾乎每個角落的大範圍。另外,針對美國麵臨教育質量下降,醫療體製並未向所有人提供服務的問題,新的設想要求“信息高速公路”至少應該連接所有的學校、圖書館和醫院。後來,戈爾興建“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被克林頓拿來作為競選總統的口號。克林頓認為,進入90年代,乃至到21世紀,最有價值的資源變成了“信息”,若能建設一條溝通全美的信息高速公路,加速信息的交流,必將再次繁榮美國的經濟。1993年1月,克林頓和戈爾出任美國總統和副總統,不久就由總統授權成立了旨在把有關“信息高速公路”的競選諾言付諸實施的“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

1993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以《國情谘文》的形式,在國會發表了題為《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技術——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報告。文中提出美國要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即“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以此作為發展政策的重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帶動新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形成高、新企業群,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促使經濟騰飛。

什麼是信息高速公路?眾說紛紜。在美國政府的工作報告——《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中,對美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作了如下定義: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能給用戶隨時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網、計算機、數據庫和日用電子產品組成的完備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