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向各部委、各省市明傳發電《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三金工程’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明電【1994】18號)》。自此,金橋前期工程建設全麵展開。
1994年9月,中國電信與美國商務部布朗部長簽定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中國電信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2條64千比特每秒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
1994年10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開始啟動。該項目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國性的教育科研的基礎設施,利用先進實用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把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和中學連接起來,推動這些學校校園網的建設和信息資源的交流共享,從而極大地改善我國大學教育和科研的基礎環境,推動我國教育和科研事業的發展。
1994年,APNG(亞太地區網絡工作組)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是國際Internet界在中國召開的第一次亞太地區年會。
1995年1月,中國電信分別在北京、上海設立的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美國的64千比特每秒專線開通,並且通過電話網、DDN專線以及X.25網等方式開始向社會提供Internet接入服務。
1995年1月,由教育部(當時國家教委)主管主辦的《神州學人》雜誌,經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進入Internet,向廣大在外留學人員及時傳遞新聞和信息,成為我國第一份中文電子雜誌。
1995年3月,中國科學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漢、南京4個分院的遠程連接(使用IP/X.25技術),開始了將Internet向全國擴展的第一步。
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啟動京外單位聯網工程(俗稱“百所聯網”工程)。其目標是在北京地區已經入網的30多個研究所的基礎上把網絡擴展到全國24個城市,實現國內各學術機構的計算機互聯並和Internet相連。在此基礎上,網絡不斷擴展,逐步連接了中國科學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單位,成為一個麵向科技用戶、科技管理部門及與科技有關的政府部門服務的全國性網絡,取名“中國科技網”(CSTNEF)。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籌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F)全國骨幹網。
1995年7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聯入美國的128千比特每秒國際專線開通。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上的水木清華BBS正式開通,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Internet上的BBS。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聯網工程完成。
1995年12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網絡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並通過了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任領導小組組長。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全國範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始提供服務。
1996年2月11日,國務院第195號令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1996年3月,清華大學提交的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中文編碼的漢字統一傳輸標準被IETF通過為RFC1922,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個被認可為RFC文件的提交協議。
1996年7月,國務院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的多名專家對國家四大互聯網絡和近30家ISP的技術設施和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對網絡管理的規範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1996年8月,國家計委正式批準金橋一期工程立項,並將金橋一期工程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大續建工程項目。
1996年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聯入美國的256千比特每秒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主要提供專線集團用戶的接入和個人用戶的單點上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