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SDN商用電話網的開通,現在上網又有了一種新的、更快的接入方式。ISDN(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是以綜合數字電話網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以往的電話網從電話機到電話局交換機之間是一種模擬傳輸,即在這一段線路上隻能傳輸模擬信號,這就是上網需要一個調製解調器的原因。計算機的數字信號隻有通過調製解調器轉換成模擬信號才能傳送,反之一樣。使用ISDN將從一個用戶終端(電話機)開始全部數字化,使用戶得到全數字化的優異性能,即在ISDN線路上傳輸的是數字信號,所以也就不需要像普通電話線那樣要進行從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的轉換,這樣就不需要調製解調器。
ISDN的優點很多。一是傳輸速度快,在普通電話線上進行遠程數據通信時,調製解調器的傳輸速率通常是14400比特每秒、28800比特每秒、36600比特每秒;如果使用ISDN傳輸,最低速度是64千比特每秒,最高可達128千比特每秒。二是在一條ISDN線路上同時可開辟兩個“信道”,可以做到上網和打電話兩不誤。常聽一些人講,要上網就得準備兩條電話線。而安裝了ISDN,再上網就不需要兩條電話線了。三是沒有靜電和噪聲幹擾,保證了傳輸質量。
如果你想得到高速的數字通信,最快的上網速度,不妨試一試ISDN。
20世紀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錢天白教授負責的CANET(ChineseAcademicNetwork)國際聯網項目是在1986年由北京市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實施的科研項目,其合作夥伴是原西德的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大學。錢天白教授發出的這封電子郵件正式實現了電子郵件的存儲轉發功能,線路是通過意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比特每秒。
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采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引進的、采用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件包,通過X.25網與加拿大UBC大學相連,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聯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1989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當時郵電部的X.25試驗網(CNPAC)實現了與德國研究網(DFN)的互聯。CRN的成員包括:位於北京的電子部第15研究所和電子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位於成都的電子部第30研究所、位於石家莊的電子部第54研究所、位於上海的複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等單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標準的電子郵件、符合FTAM標準的文件傳送、符合X.500標準的目錄服務等功能,並能夠通過德國DFN的網關與Internet溝通。
1990年4月,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NCFC)工程開始啟動。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即NCFC,是由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的一個高技術信息基礎設施項目,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教委配套投資和支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當時立項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院三個單位間建設高速互聯網絡,以及建立一個超級計算中心。
1990年10月,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當時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國國防部ARPANet網絡中心DDN-NIC負責全球互聯網絡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通信服務,填補了我國在國際互聯網絡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