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ET協議,以X.25方式連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實驗室,並開通電子郵件應用。
1992年6月於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錢華林研究員約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際聯網部負責人,討論中國正式連入Internet的問題,但被告知,由於網上有很多美國的政府機構,中國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礙。
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網,即中科院院網(CASNET,連接了中關村地區30多個研究所及三裏河中科院院部)、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和北京大學校園網(PUNET)全部完成建設。
1993年3月2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千比特每秒專線正式開通。專線開通後,美國政府以Internet上有許多科技信息和其他各種資源,不能讓社會主義國家接入為由,隻允許這條專線進入美國能源網而不能連接到其他地方。盡管如此,這條專線仍是我國部分連入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專線開通後,國家基金委大力配合並投資30萬元,使各個學科的重大課題負責人能夠撥號連入高能所的這根專線,幾百名科學家得以在國內使用電子郵件。
1993年3月12日,朱鎔基副總理主持會議,提出和部署建設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簡稱金橋工程)。
1993年4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委托多名專家調查了各國的域名體係,並提出了我國的域名體係草案。經過專家們的多次討論最終製定了我國的域名體係。
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會議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連入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問題與國際Internet界人士進行商議,獲得大部分到會人員的支持。這次會議對中國能夠最終真正連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93年8月27日,李鵬總理批準使用300萬美元總理預備金支持啟動金橋前期工程建設。
1993年12月,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成立,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任主席。
1993年12月,NCFC主幹網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將3個院校網互連。
1994年4月初,由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團參加的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上,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恒院士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千比特每秒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服務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我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in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教授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協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服務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