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Internet在中國(1)(1 / 3)

邁出第一步

中國發展Internet邁出的第一步最為艱難。中國第一條與國際Internet聯網的專線是1991年6月由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建成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以高能物理研究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單位,高能所與世界各著名高能物理實驗室有著廣泛的合作關係,正是由於這些廣泛的國際合作需要和國外同行對計算機通信的迫切要求,促使高能所早在1987年就首先通過低速的X.25專線實現了國際遠程聯網。但這種低速率的聯通,遠遠不能滿足計算機通信及數據交換的需要。1993年3月2日正式開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高速計算機通信專線。高能所與Internet聯網後,實現了國際計算機資源的共享,縮短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技術之間的距離,直接支持了各項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軟件移植和實驗數據都是通過這條專線進行的。

發展曆程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可謂風雨兼程,用短短數年時間走過了國外幾十年的曆程。我國的Internet發展曆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87~1994年是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是電子郵件使用階段,我國通過撥號與國外傳送電子函件,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E-mail通信。這是數據通信網絡在我國初創的階段,基本上以中科院高能所為主,主要用於科學研究。

1994~1995年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教育科研網發展階段,我國通過TCP/IP連接,實現了Internet的全部功能,中科院(中關村地區)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校園網組成的NCFC網以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實現主幹網的連接,於1994年4月,正式開通了與國際Internet的64千比特每秒專線連接,並設立了中國最高域名(CN)服務器。這時,我國才算是真正加入了國際Internet行列之中。

1995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是商業應用階段。此時的中國已廣泛融入了Internet大家族。到1995年5月,郵電部開通了ChinaNet,作為公共商用網向公眾提供Internet服務,中國Internet發展進入商用階段。

1994年9月中國郵電部門開始進入Internet,當時郵電部數據局與世界六大著名的骨幹網供應商之一的Sprint公司達成協議,建立北京、上海兩個郵電部門自己的出口。1995年3月底北京電報局的Internet開始試運行,6月20日正式投入運營。不久,郵電部做出了兩個重大決定:一是建立全國27個省的省會加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在內的31個城市的Internet;二是將北京電報局現有的Internet站建成全國的Internet骨幹網中心站。

我國郵電部門還在公共電話網逐漸普及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三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絡,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數據通信網絡。這些通信設施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準備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這三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絡分別是: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PAC),1993年9月開通,該網絡規模和技術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1994年開通,該網利用數字通道提供中、高速率的永久或半永久電路;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等多項服務,可向社會提供遠程醫療、會議電視、遠程教育、視頻點播等多媒體通信業務。

由於郵電部門在我國通信領域一言九鼎的地位,它的介入使我國的Internet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據《通信產品世界》1995年12月的統計:1995年3月,中國在Internet上的裝機數量僅為400台,用戶數僅為3000人;到7月份,上網計算機猛增到6000台,上網用戶達4萬人。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的有關統計,至1997年10月,我國的上網計算機達到30萬台,上網用戶已突破62萬人。其中直接上網的計算機達到4.9萬台,撥號上網的計算機達到25萬台。而僅僅過了8個月,到了1998年6月,我國的上網計算機數已經有54.2萬台,上網用戶數已達到117.5萬人,其中直接上網的計算機達到8.2萬台,撥號上網的計算機為46萬台。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短短的8個月時間裏,我國的上網人數和上網的計算機都增加了1倍。Internet在中國的增長已經如火如荼了。

四大互聯網

截止2000年為止,我國有4個與Internet連接的互聯網絡,它們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