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m原指一種用豬肉做的午餐肉罐頭,如今的意思來源於一部諷刺劇。在這部戲中,有一場講的是有對夫妻倆去餐館就餐,妻子不想吃Spam,她堅持點些別的,可是在餐館裏有一大群人,高聲地唱著讚美Spam的歌,他們越唱越響,很快在這出戲裏所能聽到的唯一單詞就是Spam了。從此人們將泛濫成災、喧賓奪主、剝奪他人選擇權利的行為稱為“Spam”。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該單詞又成了垃圾郵件的專用名詞,它的原意倒反而逐漸被人們所忘卻了。

垃圾信件的來源

在中國,因為新聞組極不發達,垃圾郵件幾乎全部集中到了個人電子信箱裏,歸納起來它們的來源大致有這麼幾類:

(1)商業廣告

某些人可能因為能力有限,找不到更好的致富門路,也付不起媒體上的廣告費,或者因為本身從事的就是上不了台麵的非法勾當,隻好靠亂發E-mail來推銷他們的所謂商品或服務。例如私刻的盜版光盤、代換外彙,還有最近比較流行的IP電話等等。這些廣告對於他們的“商品”或“服務”往往誇大其詞,給你一種買他們的東西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的錯覺。他們在信中一般不留具體的公司名稱或地址,要想找他們,隻能通過傳呼或手機。這裏麵有很多是精心策劃的騙局,即使確有其事,因為他們的“商品”或“服務”遲早要被有關部門查處,輕信的用戶往往會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2)站點宣傳

現在許多用戶都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站點,在吸引更多的用戶訪問的過程中,有些人不在自己站點的內容方麵下功夫,而是東抄一點、西拉一點,還想讓站點上的計數器嘩啦嘩啦地漲,於是就走了偏門,給一大堆不管他們認不認識的用戶狂發E-mail(有人半個小時內竟向上千個信箱連續發信多次!)。現在此類垃圾信製造者真是越來越多。

如果說這些人的舉動還情有可原(至少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牟利),還有一些靠賣虛擬主機發財的公司就顯得很惡劣了,他們已經赫然將為客戶站點提供E-mail宣傳作為附加服務列在了大大小小的廣告上。這些專業的垃圾信製造者最可恨,因為他們一般擁有自己的發信服務器,叫你有苦無處訴(誰叫連那個發信服務器的網管都跟他們是一夥的呢!),當然也有對付的方法,後麵會談到的。

(3)“病毒”謠言

真正的E-mail病毒(不是指那些附件中的普通病毒,這些病毒隻要不去運行它們的宿主文件,就不會對你的機器造成任何傷害)有沒有?是有的。例如前一陣子利用Outlook堆棧溢出錯誤,執行在信件中加入的惡意Java代碼的病毒,以及一些隻攻擊Unix用戶的病毒,例如在用戶讀信時會造成係統重啟的E-mail病毒等。真正的E-mail病毒在國內幾乎見不到,而且它們其實並不可怕,一般用戶給軟件打個補丁,或將一些默認設置改一改,它們就不能興風作浪了。

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國內流行的所謂“E-mail病毒”卻都是一些假病毒。一些人借著真病毒的“威名”,狐假虎威,造一些“病毒”謠言,說什麼:“當你看到這封E-mail時,你的機器已經感染上了XX非常厲害的病毒,某年某月某日就會爆發……。”接著還有一些人在收到這類信後,不知是出於好心還是惡意,很喜歡將這些“病毒”謠言再轉發給他人,然後加上幾句“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之類的話,於是謠言傳多了就成了“真理”,許多人真的相信自己的機器被某個可怕的E-mail病毒感染了。這種幾句唬人的話就宣布一個“病毒”誕生的惡作劇,實在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4)某些網絡雜誌

應該承認,訂上一兩份好的網絡雜誌的確能給人帶來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某些網絡雜誌的宣傳和發行方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某些雜誌在得到了你的電子郵件地址後,會源源不斷地向你發送雜誌,請你試讀。“正規軍”如此,一些個人辦的網絡雜誌,更是亂來。不用預訂,就會源源不斷地發信過來,即使僥幸通過與它的主人進行反複交涉,停了一段時間,說不定什麼時候此人又想進行“廣泛宣傳”了,你的信箱裏又會塞滿了他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