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有人在編製計算機軟件的時候,就有人在編製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始終伴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而發展。早期的計算機病毒主要是通過軟盤中的文件相互拷貝傳播的。這時的病毒傳播具有傳播範圍相對較小、時間較慢的特點。
可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尤其是Internet的發展與普及,給各種病毒的傳播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計算機網絡是人們實現數據共享信息傳遞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聯網環境中,由於文件等資源的共享,病毒就隨著數據包在網絡上“漫遊”。現在,Internet網已經成為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根據在世界範圍內的統計結果發現,70%的計算機病毒破壞發生在網絡環境中的個人計算機上。
而且,病毒在網絡環境中的傳播和對環境的潛在威脅要比在單機環境下嚴重得多。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傳播速度快:在網絡環境中,病毒的傳播速度是單機的20倍。網絡一旦感染病毒,其恢複工作的時間是單機的40倍之多。例如,1998年的幽靈病毒就是通過Internet傳入國內。該病毒在1994年10月首先在澳大利亞發現,同月在北京的中關村地區也發現了該病毒,可見其傳播速度之快。
(2)範圍廣:病毒在網絡中傳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服務器。服務器與客戶機之間一般存在一對多的關係,因此服務器極易感染上病毒,而且在它感染病毒後,由於信息共享,瞬間即可能使病毒傳遍聯網的用戶,而且用戶數量眾多,就給服務器上病毒的及時發現和清除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網絡服務器中的共享信息成為病毒迅速繁殖、傳播的溫床。
(3)破壞力強:1999年3月27日,通過電子郵件傳播的“美麗殺”病毒大爆發,美國等發達國家損失慘重,大批網絡癱瘓,受影響的計算機超過百萬台。
有人聳人聽聞地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全世界平均20分鍾產生一個新計算機病毒,這些病毒通過Internet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向世界各個角落傳播。如果你每天聯網兩個小時,一年內你可能被全世界最新病毒感染2190次。這種說法雖然是極盡渲染之能事,但也值得我們警惕。
病毒在網絡上的傳播與危害
第一起轟動全球的網絡病毒事件發生在1988年的11月1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研究生編製一個破壞性的“蠕蟲”程序,並將其放在網上,這種“蠕蟲”具有很強的自我複製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使Internet上10%的機器無法正常工作,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署(ARPA)為此組建起專門的計算機應急小組,專門對付“蠕蟲”病毒作祟期間所引起的各種事故。
1999年3月27日,“美麗殺”(Melissa)病毒大爆發,美國等發達國家損失慘重,大批網絡癱瘓,受影響的計算機超過百萬台,是繼10年前“蠕蟲”病毒後,給美國造成的第二次大麵積計算機災難。
“美麗殺”病毒是借助Internet網進行傳播的。病毒感染對象是Word97和Word2000係統,當用戶打開已感染有該病毒的文件時,Melissa便傳染用戶係統,同時,通過用戶收發帶病毒的文件互相傳染。“美麗殺”病毒的傳播方式頗為隱秘,其主題為:“來自某某的重要信息”,其中某某是發件人的名字。正文中寫道:“這是你索要的文件……不要給其他人看”。這樣,許多用戶就會毫無戒備地打開電子郵件從而感染上這種病毒。一個用戶收到帶病毒的郵件後,病毒就會立即搜索用戶通信簿上前50個地址,並將自己複製50份發出去。這50個收信者隻要看一看信件,病毒就又向50個新地址發出。這樣,病毒隻需被看上5次,即可傳播上億個用戶。因此,“美麗殺”於3月26日被製造出來,隻過了一天,27日即造成了大泛濫。美國發達的因特網為“美麗殺”的傳播提供了條件,也造成了大批網絡因不堪重負,被病毒的瘋狂傳播而“累死”了。病毒因為網絡的發達而廣泛傳播,社會對網絡的過分普及和依賴又加劇了病毒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