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杜國家公園裏的岩石壁畫卡卡杜是澳大利亞土著卡卡杜族的故土,卡卡杜國家公園就是以這個部族而命名的。他們的祖先至少在4萬年前就已從東南亞遷來。他們先是逐島渡海而來,後來在冰河時期海麵較低時從新幾內亞沿陸路抵達這裏。按照卡卡杜人的傳說,卡卡杜荒原是他們的女祖先瓦拉莫侖甘地創造的。她從海中出來化為陸地,並賦予人以生命。隨她而來的還有其他創造神,如金格——創造岩石的巨鱷。有些祖先神靈完成創造使命後就變成了風景,如金格變成一塊露頭岩石,形如鱷魚的背脊。公園內的大部分地區屬土著人所有,他們把土地租給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管理部門。
烏盧魯國家公園
烏盧魯國家公園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地區,距艾麗斯泉市之西約350千米的地方。公園麵積1325平方千米,主要由艾爾斯岩石和奧爾加山構成。“烏盧魯”就是土著人對艾爾斯岩石的尊稱,意為庇難及和平的地方,也有說是土地之母的意思,有著深遠的文化和宗教意義。1987年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烏盧魯國家公園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烏盧魯很荒蕪。烏盧魯國家公園地球被人們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太陽光每年能垂直照射的地表部分是以赤道為中心的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南半球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回歸線所在的區域上空,有大量幹熱的空氣下沉流向地表,使這裏氣候幹燥,沙漠廣布。澳大利亞的沙漠和近似沙漠的土地約占全國的1/3。因此,有人形容澳大利亞是一塊不為人類準備的土地。烏盧魯便處於澳洲大陸中部,幹燥、荒涼有加,是名副其實“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地方。
烏盧魯國家公園是一個沙漠平原上的公園,遍地的沙粒訴說著幹涸,座座由沙堆積成的矮丘猶如墳墓在證明著生命的難存。這裏雖不見漫漫“黃沙”,但人的目光觸及到的卻是一片片如血的紅色沙漠波濤起伏,它是風“嘔心瀝血”吟唱得“唇幹舌燥”的傑作。紅色意味著本地區經曆了億萬年的高溫幹旱,地表的氧化作用很強;紅色是氧化鐵類物質覆蓋地表的結果。到艾爾斯岩石遊覽的人,都會一睹沙漠日出的奇景。清晨,一抹紅光閃出地平線,漸漸由暗轉明向上擴散,然後一彎光環探出頭來,慢慢的一麵上升一麵脹大,就像是一團火球從爐中沸騰冒升。地麵上由漆黑而暗褐、紫褐、紅褐,天空從黑灰而深紫、絳紅、緋紅,忽然曠野裏呈現閃閃爍爍的光芒萬點,一會兒又變幻成搖搖晃晃的斑斕光帶。從一線曙光初露,到太陽升離地平線,其間光影瞬息萬變,這就是大漠上的日出奇觀。
奇異的岩石是烏盧魯最獨特的風景。這裏靜臥著一塊世界最大、最高的磐岩獨石——艾爾斯岩石。它因1872年歐洲人艾爾斯首先發現而得名。巨石正好聳立在澳大利亞的幾何中心上,四周為平原,一石凸起,大有頂天立地之感。巨石高出四周平地348米,長3000米,寬2500米,基部周長約10千米,東麵高而寬,西麵低而窄。岩石形成於6億年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塊單體巨石。從空中俯瞰,它猶如一艘航空母艦停泊在沙海之中,十分雄偉。艾爾斯巨石上沒有天生的節理和層理,它就是一塊完整的巨石,表麵光滑,寸草不生,鳥獸不棲,獨有蜥蜴出沒其間。遠遠望去,岩石有點像胡瓜,也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更像一頭巨獸匍臥,守衛著烏盧魯,守衛著澳大利亞中部的土地。
岩石色澤赭紅,光溜溜的表麵仿佛發著光芒,在3000米外就可看見,顯得雄偉神秘。巨岩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隻有一些自上而下的或寬或窄的溝槽和淺坑,可能是億萬年來風化的結果。艾爾斯岩石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顏色會隨著不同的天氣和光線而改變。它以紅色為基調,石麵顏色隨早晚、陰晴的變化而變化。當天露微曦,原野初染光華,岩石表麵如繁星撒落,閃閃爍爍。一旦紅日從地平線升起,霞光萬道,耀眼的熾紅燒褪去岩麵的暗褐色,越燒越紅,越紅越亮,岩石好像被放進熔金的烘爐裏,沒有半點瑕疵。襯著空中的光彩,岩麓周圍也仿佛放射著金光。傍晚,太陽降落,它先是紫紅色,逐漸更加深暗,幾乎像紫羅蘭般的深紫。天空垂下了幕簾,萬花筒般的景色霎時濃墨一片,隻隱約可見那波浪般起伏的岩石線條。天降陣雨時。艾爾斯又會變成銀灰色或黑色。雨水沿石壁流下,形成千萬條小瀑布,仿佛千萬匹白絹飄然而下,之後水勢越來越大,漸漸彙合成幾個大瀑布,好像巨龍從天而降,其聲如巨雷,其勢如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