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冬季多雨,夏季幹燥的地中海式氣候下,沙丘上長滿了植物。植物的根係使沙丘變得穩固,並積累腐殖質。冬季的酸性雨水滲入沙中,溶解掉一些沙粒。夏季沙子變幹,溶解的物質結硬成水泥狀,把沙粒粘在一起變成石灰石。腐殖質增加了下滲雨水的酸性,加強了膠黏作用,在沙層底部形成一層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係不斷伸入這層較硬的岩層縫隙,使周圍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後來,流沙把植物掩埋,植物的根係腐爛,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條條隙縫。這些隙縫又被滲進的雨水溶蝕而拓寬,有些石灰岩風化掉,隻留下較硬的部分。沙一吹走,就露出來成為岩塔。岩塔上有許多條沙痕,記錄了沙丘移動時沙層的厚度及其坡度的變化。
知識點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製形成的。冬季時,西風帶南移至此氣候區內,西風從海洋上帶來潮濕的氣流,加上鋒麵氣旋活動頻繁,因此氣候溫和多雨。而夏季時,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向北移至此氣候區內,氣流以下沉為主,再加上沿海涼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氣候幹燥炎熱。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的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西南角等地。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臨大西洋,東瀕紅海,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東西4800千米,麵積700多平方千米。自古以來,撒哈拉這個孤寂的大自然便拒絕人們生存於其中。風聲、沙動支配著這個壯觀的世界。風的侵蝕、沙粒的堆積造成了這個極幹燥的地表。
撒哈拉沙漠“撒哈拉”一詞,阿拉伯語的原意是“廣闊的不毛之地”,後來轉意為大荒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貧乏,植物稀少,地勢平緩,平均海拔高度約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庫西山。高原上布滿了在過去潮濕氣候時期流水形成的幹河穀。高原的外圍是大片的岩漠和礫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裏點綴著寥若晨星的綠洲。
在浩瀚的沙漠裏,也有人間天堂——綠洲。綠洲是地下水出露或溪流灌注的地方。這裏渠道縱橫,流水淙淙,林木蒼鬱,景色旖旎,從高空鳥瞰,猶如沙海中的綠色島嶼。綠洲是沙漠地區人們經濟活動的中心。綠洲的外圍是棕櫚林,林間空地是開墾的農田。田間種植各種農作物,最普遍的是棗椰樹。棗椰樹的果實椰棗甜美多汁,被用來做主食,樹幹用來搭房架,葉柄用來當柴火,葉子用來紮籬笆和蓋茅房,葉子纖維用來製掃帚、籃子和水囊,樹皮用來做繩索和騎墊。
棕櫚林的深處隱藏著村鎮。這裏的民房是土木結構,牆壁厚實,頂上用黃土壘平,屋裏冬暖夏涼,既能防炎熱,又能防沙暴。10月是撒哈拉的黃金季節,是沙漠商隊起程的好時光。撒哈拉沙漠的民間貿易全靠商隊來溝通。一支商隊大約由10多個人和100多峰駱駝組成。他們的目的地是綠洲。當他們來到綠洲後,宿營在綠洲的外麵,當地穿紅著綠的婦女和姑娘們,就背著椰棗和商隊的小米進行易貨交易。在沙漠裏,鹽幾乎同黃金一樣昂貴,商隊把質量好的鹽棒帶回家鄉出售,價格可以比原價高出十幾倍,所以鹽也是商隊交換的一種主要商品。商隊的到來,增添了綠洲集市的貿易氣氛。
撒哈拉沙漠風沙盛行,沙暴頻繁,尤其春季,是沙暴的高發季節。沙暴來臨時,狂風怒吼,飛沙走石,霎時間天昏地暗,黃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斷。幾小時後,沙暴平息,街巷、廣場、房舍,到處都是一層厚厚的沙塵。樹林前緣,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氣特別晴朗,令人有“風過沙山分外明”的感覺。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時更為清晰。沙漠中的風暴,把碎石、沙子和塵土吹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地表,這裏便成為岩漠。岩漠又稱石漠,岩漠中常常見到各種造型獨特的地貌形態。
撒哈拉沙漠中的棕櫚林
大漠中的風力強勁,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風能把岩石表麵已經風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揚帶走,擴大岩石中的裂紋、裂隙,加快風化的速度。同時,風挾帶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塊之間的裂縫、溝槽中對岩壁進行磨蝕,使岩塊逐漸被磨削而變細變形。磨蝕還能隨著風力的大小,風向的轉換,像能工巧匠一樣,不斷地變換它的雕琢手法,使岩石的各種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麗壯觀。風雕的造型千姿百態、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