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浩瀚無邊的沙漠(2)(1 / 2)

侏羅紀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

侏羅紀時發生過一些明顯的地質、生物事件。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備移向亞洲。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裸子植物在此時發展到了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鬆柏類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塔克拉瑪幹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稱“莫賀延跡”,位於塔裏木盆地中部,是中國最大的沙漠,總麵積約30萬平方千米,其中流沙便占總麵積的85%,是世界第二流動性沙漠。這裏地形起伏很大,晝夜溫差極大。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裏意即“進去出不來的地方”。在這片有待開墾的土地上,有以胡楊林為主的原始森林、種類繁多的沙漠植物和野生動物。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何時形成的,科學界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雖然有學者曾經根據沉積地層中埋藏的古風砂進行了研究,但由於風成砂很難在地層中保存,即使發現零星的露頭,也很難據此判斷古沙漠形成的時間、規模、形態和古環境狀況。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麵溫度有時高達70℃~80℃。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裏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怪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

幹旱的河床遺跡幾乎遍布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湖泊殘餘則見於部分地區(如沙漠的東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麵是一係列古代河流衝積扇和三角洲所組成的衝積平原和衝積湖積平原。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部大致為塔裏木河衝積平原,西部為喀什噶爾河及葉爾羌河三角洲衝積扇,南部為源出昆侖山北坡諸河的衝積扇三角洲,東部為塔裏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羅布泊湖積平原。沉積物都以不同粒徑所組成的沙子為主,沙漠南緣厚度超過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過10米的地下,有清澈豐富的地下水。

塔克拉瑪幹沙漠除局部尚未被沙丘所覆蓋外,其餘均為形態複雜的沙丘所占。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的麵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

千年胡楊塔克拉瑪幹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砂岩和白石膏組成,由沉積岩露出地麵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壯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沙漠東部主要由延伸很長的巨大複合型沙丘鏈所組成,一般長5~15千米,最長可達30千米,寬度一般在1~2千米。沙丘的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風坡上覆蓋有次一級的沙丘鏈。丘間地寬度為1~3千米,延伸很長,但被一些與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長條形閉塞窪地,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分布其間。沙漠東北部湖泊分布較多,但往沙漠中心則逐漸減少,且多已幹涸。沙漠中心東經82度~85度間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著複合型的縱向沙壟,延伸長度一般為10~20千米,最長可達45千米。金字塔狀的沙丘分布得或成孤立的個體,或成串狀組的狹長而不規則的壟崗。沙漠北部可見高大彎狀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見魚鱗狀沙丘群。

在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裏木河河畔,分布著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楊森林。全世界胡楊林有10%在中國,而中國的胡楊林有90%在塔裏木河畔。胡楊遠在13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被稱為“第三紀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楊樹。正因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曆史價值是任何樹種所不能與之相比的。胡楊樹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強大生命力,贏得了人們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