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海市蜃樓
平靜的海麵、大江江麵、湖麵、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我國山東蓬萊海麵上常出現這種幻景,古人歸因於蛟龍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樓是光線在延直線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蜃景的種類很多,根據它出現的位置相對於原物的方位,可以分為上蜃、下蜃和側蜃;根據它與原物的對稱關係,可以分為正蜃、側蜃、順蜃和反蜃;根據顏色可以分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海市蜃樓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一般相對固定。
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西澳首府珀斯以北約250千米處,在臨近澳大利亞西南海岸線的楠邦國家公園內。這片沙漠荒涼不毛,人跡罕至。沙漠中林立著無數塔狀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態各異的岩塔,遍布於茫茫的黃沙之中,景色壯觀,使人感覺神秘而怪異。有人形容這種景象為“荒野的墓標”,讓人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這裏地形崎嶇,地麵布滿了石灰岩,隻有越野汽車可駛到那裏。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麵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顏色由暗灰色逐漸變成金黃。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則細如鉛筆。岩塔數目成千上萬,分布麵積約4平方千米。
每個岩塔形狀不同,有的表麵比較平滑,有的像蜂窩,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裏,等待送奶人前來收集;還有一簇名為“鬼影”,中間那根石柱狀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眾鬼說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樣令人毛骨悚然,例如叫“駱駝”、“大袋鼠”、“臼齒”、“門口”、“園牆”、“印第安酋長”或者“象足”等。雖然這些岩塔已有幾萬年的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從沙中露出來的。在1956年澳大利亞曆史學家特納發現它們之前,外界似乎對此一無所知,隻是口頭流傳著。早期的荷蘭移民曾經在這個地區見過一些他們認為是類似城市廢墟的東西。
19世紀,從來沒有人提及過這些岩塔。如果它們露出地麵,肯定會被牧人發現。因為他們經常在珀斯以南沿著海岸沙灘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萊脫還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飲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險家格雷在其探險途中曾從這個地區附近經過。他每過一地,必詳細記下日記。但在他的日記中沒有關於岩塔的記載。
科學家估計這些岩塔的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紀以前至少露出過沙麵一次。因為有些石柱的底部發現黏附著貝殼和石器時代的製品。貝殼用放射性碳測定,大約有5000多年曆史。這些尖岩可能在6000多年前已被人發現。但是這些岩塔後來又被沙掩埋了數千年,因為在當地土著的傳說中沒有提到過這些岩塔。
1658年,曾在這一帶擱淺的荷蘭航海家李曼也沒有提及它們,隻是在他的日記中提到兩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離岩塔不遠。如果當時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麵,李曼必定會記在他的日記裏。沙漠上風吹沙移,會不斷把一些岩塔暴露出來,又不斷把另一些掩蓋起來。因此,幾個世紀以後,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們的形象已經在照片中保存下來了。
岩塔沙漠
這些岩塔是如何形成的呢?帽貝等海洋軟體動物是構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幾十萬年前,這些軟體動物在溫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後,貝殼破碎成石灰沙。這些沙被風浪帶到岸上,一層層堆成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