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千米之外,在海灣另一端的米塞納海港,一位受驚的年輕人目睹了這次火山爆發。這位少年曆史上稱為小普林尼,當時他正和母親一道來到米塞納拜訪他的叔父老普林尼。按照他的記述,雲團在火山爆發的第一階段酷似一棵鬆樹。先是升騰到天空,像樹幹一樣,然後從頂端發散出分叉。顏色時白時黑,黑白相間,好似含有塵土和火山渣。與此同時,維蘇威火山東南方向的海岸和丘陵地帶已變成一個恐慌的世界。重見天日的龐貝古城隨高空氣流而至的雲團覆蓋了龐貝和附近的莊園,將它們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接踵而至的是無休止的岩屑雨,這些岩石小的還不及米粒,大一些的則似拳頭。這些岩屑是一種氣體釋放後形成的多孔的、重量較輕的石頭,但大約10%是實心石頭。盡管落下來的大部分是浮石,由於下降速度很快,這些較重的拋射物使不少人喪生。火山灰在這一地區飄落了幾天之久,致使龐貝的大部分地方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火山最後一次噴發釋放出的火山灰幾乎覆蓋了所有剩餘的一切,掩蓋了城市痛苦不堪的最後掙紮。
根據測算,這次火山爆發持續了30多個小時,噴發到地麵的物質大約有3立方千米。“龐貝爆發”在我們所知道的火山爆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然也是人口稠密區最大的火山爆發。直到18世紀初期考古挖掘以前,龐貝是在地麵上被勾銷了的古城。
比利牛斯山
雄偉壯觀的比利牛斯山位於法國和西班牙兩國交界處,是兩國的界山。比利牛斯山是阿爾卑斯山脈向西南的延伸部分,西起大西洋比斯開灣,東迄地中海利翁灣南,長435千米,寬80~140千米。按自然特征分為三段:西比利牛斯山,自比斯開灣畔至鬆波特山口;中比利牛斯山,自鬆波特山口至加龍河上遊河穀;東比利牛斯山,自加龍河上遊至利翁灣南,亦稱地中海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脈是歐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脈,東西走向,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珀杜山頂峰為中心,麵積達30639萬平方米。山體的軸部是強烈錯動的花崗岩和古生代頁岩、石英岩;兩側為中生代和第三紀地層;北部山坡是礫岩、砂岩、頁岩。北部山坡的氣候類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是500~2000毫米,植被有山毛櫸和針葉林。南部山坡則屬於亞熱帶氣候,年降水量為500~700毫米,植被類型為地中海型硬葉常綠林和灌木林,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規律。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區,冬季氣溫為-6℃~2℃,濕度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石生櫟、油橄欖、栓皮櫟等;海拔400~1300米之間的地區,冬季氣溫在-6℃~-13℃間,降水量較多,是落葉林分布帶;海拔1300~1700米之間的地區,冬季氣溫在-13℃~-16℃間,降水量多,是山毛櫸和冷杉混交林帶;海拔1700~2300米之間的地區,冬季氣溫在-16℃~-20℃間,是高山針葉林帶;海拔23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以上,為冰雪覆蓋帶。比利牛斯山脈蘊藏著豐富的礦藏:鐵、錳、鋁土、汞、褐煤等礦產豐厚。另外,山中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既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又是冬季登山滑雪的理想場所。
阿拉紮斯河穀是奧爾德薩和珀杜峰國家公園裏的四個河穀之一,位於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麵積達156平方千米。
阿拉紮斯河穀
阿拉紮斯河穀的源頭是瑰麗的索阿索冰鬥,河穀峭壁上有馬尾瀑布傾瀉而下。索阿索冰鬥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圓形窪地,在15萬多年前由珀杜峰山坡上的冰川侵蝕而成。從索阿索冰鬥再往上走是極富有挑戰性的小徑,沿山穀的岩壁通向更荒涼的地方。登山者要借助打進岩石裏的鐵釘,才可通過險峻的山路。大自然漫長的侵蝕作用蝕掉了崖頂上一排排狹窄的石灰岩岩架。弗洛雷斯峰沿著阿拉紮斯河綿延近3000米,高達2400米,令人目眩。冒險登上去可欣賞令人心曠神怡的山穀全貌。山穀像條綠色飄帶,從公園的嶙峋地貌中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