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聳入雲的山峰(1)(3 / 3)

丹霞山區在地質構造中屬於南嶺山脈中段的一個構造盆地,地質學上叫丹霞盆地。大約在距今一億年前後,南嶺山地強烈隆起,這裏相對下陷,形成一個山間湖盆。在湖盆中開始了紅色碎屑物質的堆積。直到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層厚度約3000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盆地地層。其上部1300米厚的堅硬砂礫岩,稱為丹霞組地層,丹霞山的奇山異石,就發育在這層丹霞組地層上。在約距今4000萬~5000萬年前後,隨著地殼運動,整個湖盆抬升,錦江及其支流順著裂隙對這一層紅色沉積岩下切侵蝕,保存下來的岩層就成為現在看到的丹霞山群。據專家研究,丹霞山地區的地殼還在抬升,平均每萬年上升097米。

丹霞地貌構成丹霞山的岩層多呈水平狀態,而且粗細、軟硬不同。粗大的碎石組成的岩層稱作礫岩,一般比較堅硬;粗細均勻的叫砂岩,更細的叫粉礫岩,砂岩尤其是粉礫岩比較軟。軟弱的岩層更容易受到風化和侵蝕,形成與岩層一致的近水平凹槽或洞穴,堅硬的礫岩則突出為懸崖。日久天長,洞穴加深、擴大,上覆岩層失去重力平衡就會出現崩塌。所以丹霞崖壁就是過去的崩塌麵。如果洞穴進一步風化或流水侵蝕,而穿透了某個山梁或石牆,在上部岩層比較完整的情況下可能會保存下來,就是天生橋或穿洞。

1938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教授在對丹霞山及華南地區的紅石山地進行考察研究之後,首先提出了“丹霞地貌”這一術語,而後丹霞地貌逐漸成了地理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特指由中、新生代紅色砂岩構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山地地貌。世界上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澳大利亞、歐洲中部,其中又以中國分布最廣。我國目前已發現的丹霞地貌區達300多處,廣東丹霞山在規模和景色上都堪稱最佳。在丹霞地貌分布區,往往石塊離散,群峰成林,山頂平緩,山坡直立;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斕,洞穴累累;山與山之間是高峽幽穀,清靜深邃;山石造型豐富,變化萬千。其雄險可比花崗岩岩石,奇秀不讓喀斯特峰林。而且丹霞地貌分布區內往往都有河流穿過,丹山碧水相輝映,是構成風景名山的一個重要地貌類型。

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是彝族的音譯,含義是黑色的石頭。這裏距昆明120千米,是世界聞名的喀斯特地區之一,被人們讚譽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林景區植被生長良好,森林覆蓋率為30%。目前,石林風景區有小型的哺乳動物、爬行類動物、鳥類和昆蟲等。凡滇中地區適宜的木本植物和花卉,在石林都可生長。

路南石林

據科學鑒定,距今27億年前,石林地區還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積有厚厚的石灰岩,經中生代地殼的運動,海底上升露出水麵形成陸地。200萬年來,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中,在強烈的溶蝕和日複一日的風化作用下,海水和雨水沿著構造裂隙運動,使溶溝不斷地擴大和加深,久之先成石芽,繼而形成千百萬座拔地而起的石峰,與眾多的石柱、石筍連片成群,最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石林。

在石林間的峽穀小路中穿行,就像在藝術博物館中參觀一樣。眾多巨石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形態各異。人們根據石頭的外形賦予了它們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詩瑪峰”的故事。

阿詩瑪峰位於石林邊緣,從某個特定角度看它,宛若一個身背花籃、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她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撒尼族傳說中的姑娘阿詩瑪的化身。出於對她的懷念和敬仰,人們都喜歡與阿詩瑪峰合影留念。

阿詩瑪峰的倩影是路南石林最美的風景。此外,石林中還有駱駝峰、象石等眾多傳神的石刻作品。在路南石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人無限的驚歎和感慨。

阿詩瑪在喀斯特地貌地區,溶洞很常見。石林的發育,離不開地下水道係統的支持。完善的地下水道係統,能不停息地將溶解了石灰岩的水溶液衝走,保證溶蝕過程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最終塑造出像石林這種規模巨大、石峰造型千姿百態的地貌奇觀。而地下水道自身也被不斷地溶解,因此出現了地下溶洞,並隨著地殼的變動,地下水的改道,於是就有了錯綜複雜的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