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
“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這首詩真切地描述了廬山的奇觀。而古今中外發現並描述廬山奇觀的並非蘇東坡一人。從這一點來說,廬山絕對算是中國南方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座名山了。
廬山位於長江中遊南岸、鄱陽湖濱,是座地壘式斷塊山。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廬山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廬山風景名勝區麵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廬山廬山在十億多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承載過地球曾發生的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巨變:海陸的輪番更替、地殼的緩慢沉積、氣候的冷熱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遞、燕山運動的山體崛起、第四紀冰川的洗禮等。
廬山是存留第四紀冰川遺跡最典型的山體:大坳冰鬥、蘆林冰窖、王家坡U形穀、蓮穀懸穀、犁頭尖角峰、含鄱嶺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門澗冰坎和“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條痕石等。大約在兩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廬山才成斷塊山崛起。在距今200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中,廬山至少產生過3~4次亞冰期。每個亞冰期長達數十萬年,由於氣候嚴寒,降雪量充沛,產生了冰川。每次冰川都對宏偉的廬山進行一番雕飾。亞冰期之間的間冰期氣候炎熱可達數十萬年,冰川消融,流水涓涓,廬山四周斷崖瀑布林立,泥石流不斷產生,使廬山變得險峻而秀麗,成為天下名山。
廬山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展現出地殼變化的主要過程。北部以褶曲構造為主要特征,形成一係列穀嶺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為一係列斷層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著寬穀和峽穀,外圍則發育為階地和穀階。由於斷層塊構造形成的山體多奇峰峻嶺,所以廬山群峰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雄偉壯觀、氣象萬千。山地四周雖滿布斷崖峭壁,幽深澗穀,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起伏較小,穀地寬廣,形成“外陡裏平”的奇特地形。廬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四周圍繞的群峰之間散布著道道溝壑,重重岩洞,條條瀑布,幽幽溪澗,地形地貌複雜多樣。三疊泉瀑布水流在河穀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廬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是盛夏季節高懸於長江中下遊“熱海”中的“涼島”。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有時山巔高出雲層之上,從山下看山上,廬山雲天飄渺,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從山上往山下看,腳下則雲海茫茫,猶如騰雲駕霧一般。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廬山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兩者的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廬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中國7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知識點第四紀冰川
地球自誕生後,氣候也一直在變遷中。地質年代中地球的氣候是溫暖和寒冷交替出現的。在數十萬年以上的極長周期氣候中,有大冰川氣候周期和冰川時代氣候周期。第四紀冰川便是人們對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的稱呼。
第四紀冰川發生於距今200萬年前。當時,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冰川麵積達5200萬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麵下降130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穀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北部,處於韶關市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丹霞山被譽為嶺南第一奇山。山體由紅色砂礫岩組成,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極具特色,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這裏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狹義的丹霞山僅限於北部的長老峰、海螺峰和寶珠峰構成的山塊,以寶珠峰最高,海拔409米。廣義的丹霞山包括了這裏由紅石組成的215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