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的宗旨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來減輕諸如地震、風暴、洪水、火山噴發、蝗蟲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各種損失。“國際減災十年”這一活動同世界人民的願望一致。因為雖然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對付自然災害的能力在不斷增強,但是畢竟各國的方法、技術、手段各不相同。因此加強國際合作,進行技術轉讓,提供各種援助,有助於世界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的抗災救災。

“國際減災十年”活動能夠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推進世界減災活動的開展。我們知道,國家是有國界的,但自然災害是沒國界的,氣象災害更是如此。據有關資料表明,全球每年發生10萬個風暴,一萬多次洪水,數千次颶風等;如果,將全球的力量有效地集中起來,那麼,全世界對氣象災害的活動規律的認識將會深化,對災害的監測預報能力也會增強。

198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象——國際合作的一個典範”,它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付氣象災害的共同心聲。我國在這方麵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1978年開始,我國參加了亞太經濟理事會和世界氣象組織的台風委員會,這些組織的有關職位還由我國氣象學家擔任過。我國還與世界多個國家進行了合作和交往,並引進了一些高新技術,它們都加快了我國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同時,我國和第三世界國家還進行了一些合作,使我國同第三世界國家在氣象領域的友誼與聯係得到加強,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聲望和影響。

但是在氣象方麵的合作還不能隻局限於氣象災害。不管是從眼前來說,還是從未來的角度著眼;不管是從目前世界環境問題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日後的世界氣候變化去講,人類都應該認識到其形勢的嚴峻性。

世界環境問題中有一項是關於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汙染加重的。從上個世紀末起,全球的平均地麵氣溫就有上升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全球平均地麵氣溫比過去任何一個10年的平均值都高。可是世界人口仍在不斷膨脹,石化燃料仍在急劇增加,這使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氣體越積越多,產生了嚴重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1~2℃。可別看這小小的1℃、2℃,它會使南北兩極冰原融化、海平麵上升,到時候世界上恒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幾個大三角洲會被海水淹沒;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島國如馬爾代夫會不複存在,甚至美國的紐約曼哈頓摩天大廈也將浸泡在水中。

另外,地球上的一些動、植物會因無法適應氣溫變化而歸於滅絕。世界性幹旱會加重,特別是沙塵暴會更加凶猛,強烈的颶風也會因溫室效應而變得更加猖狂,森林火災也將更加嚴重。而且最令世界恐慌的恐怕是醫學家們的斷言:隨著全球氣溫上升,氣候變化異常,齧齒動物、昆蟲、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繁衍迅速,大批的有益天敵死亡,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一些瘟疫將對人類造成嚴重的威脅。這絕對不是聳人聽聞的妄言,你看,在最近幾年中:

1991年,拉丁美州霍亂流行,50萬人受感染,5000人死亡。

1993年,美國西南部汗塔病毒暴發,近百人感染,45人死亡;1994年,印度北部鼠疫流行,63人死亡,物質損失20億美元。

1995年,登革熱在拉美蔓延,14萬人受染,4000人死亡。

再看看酸雨。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等許多國際性機構和研究機關發出警告:酸雨已成為20世紀內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北歐開始出現酸雨以來,現在已經擴展到歐洲、北美洲,以及日本、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