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1993年,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涼夏”,致使南京、武漢等地的空調、冷飲市場受到衝擊。到1994年春天,一些商家仍然不敢進貨。而武漢商場、漢陽商場等10家大商場,由於向武漢中心氣象台支付了3000元的信息費,得到了“夏季氣溫偏高”的信息,大量進貨,一舉賺得高額利潤。
又如:某地一家農機公司,從氣象台得知第二年將發生幹旱的信息後,他們便派人對全縣的抗旱農機具進行了調查,又組織了人員到八個省40個廠家聯係貨源,調進水泵1900台,抗旱水管20萬米,結果既滿足了當地農民抗旱救災的要求,又賺得到六十多萬元。
最精明的要數國際商人。1988年,北美遇到十年未遇的大旱,一些國際商人進行推算,得出結論:美國黃豆減產,世界市場黃豆一定緊缺。於是他們大批低價買進,在市場黃豆空缺時又大量拋出,發了橫財。
總而言之,氣象與商業有著剪不斷的關係,如果能把握好氣象信息,適時調整商業對策,就可以在風雲變幻的市場大潮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站穩腳跟。
氣象應用的新路——扶貧工作氣象也可以扶貧,這可不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在我國,從1987年起,氣象部門在全國建立了540個氣象科技扶貧點,並實施了扶貧項目近千項,獲得了兩億多元的經濟效益,使近10萬貧困戶脫貧。
氣象扶貧,說到底就是科技扶貧。氣象工作者對那些貧困落後的地區進行了各種調查研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方向提供谘詢,使當地的各種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從而達到扶貧的目的。
氣象扶貧的具體辦法是:
(1)對當地土壤、氣溫、光照、降水等氣象條件進行綜合調查,提出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方案。
(2)建立氣象信息網。氣象工作者深入實際,對各種災害性天氣、特殊天氣進行農事前後的預報,使農民對各項生產做到心中有數,盡量減少損失。
(3)建立各種示範點,開展各種良種普及工作,使貧困地區在試驗基地的模範帶動下,建立起各種生態農業的商品基地,並把這些商品基地和加工業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農業、工業、商業一條龍。
實踐證明,氣象扶貧這條路走的是對的,它對於提高農村科技意識,推廣現代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民收入,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氣象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關係密切。而氣象信息則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特別是經濟生活起著很重要的參考作用。氣象科技,是隨著氣象信息開發而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當前,我國長、中、短天氣預報業務和有償專項服務預報,已經直接為人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服務。我國的氣象衛星應用業務係統已經初步完成,通過計算機聯網,將會產生一種新的形式——氣象信息高速公路,從而加快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步伐。未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相信私人計算機並網後,氣象信息高速公路會更加完善,那時天氣預報水平會更高,對氣象信息價值的認識會更深入,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好。
未來的國際合作
許多人都聽說過“國際減災十年”這個名詞。它的全稱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最初由美國地震學家、國家自然科學院院長法蘭克·普功斯,在1984年的第八屆世界地震工程會議上提出來的。他指出:要保障世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可以通過政治和科學技術兩條途徑來實現;而科學技術這條路徑就是指用最新科技成就來減輕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1982年12月,在美、日等國家聯合倡議下,聯合國第42屆大會通過3169號決議方案,決定把1990年到2000年定名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