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江河湖泊(6)(3 / 3)

6.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的西部,是我國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地區古時原本是海灣,後來由於河流三角洲的發育而成為內陸,並在淺盆地上發育成湖蕩群,其中一個較大的湖蕩叫破釜塘,隋朝改為洪澤浦,唐時始名洪澤湖。洪澤湖平時湖麵積為206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隻有2米,最深不過5.5米;而在大水時水位15.5米時,湖的麵積可擴大到3500平方千米。現在洪澤湖的年平均進出水量達50立方千米,主要是淮河來水。洪澤湖所在的淮河流域,曆史上是個水患頻發地區,現經過治理,加固了湖周的大堤,防洪標準提高到水位16米,不僅解決了水患威脅,也使洪澤湖具有了灌溉、航運和漁業之利。

水庫

還有一種特殊的湖泊資源,那就是人工湖泊——水庫。

水庫除了蓄水的庫盆外,主要由攔河壩、溢洪道與輸水洞等人工建築物組成。同時,水庫還有水電站廠房、碼頭等設施。攔河壩起攔截上遊來水,抬高水位的作用;溢洪道是水庫的太平門,起下泄洪水的作用;輸水洞可引水發電,灌溉或排沙,有時用來放空水庫或排泄部分洪水。

水庫的規模通常用水庫的容積來表示。按庫容的大小,水庫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塘壩四類。

我國是世界上水庫數量最多的國家。截至2000年止,全國已興建大、中、小型水庫8.68萬多座,總庫容4169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328座,中型水庫2333座;小型水庫8422萬座;塘壩630多萬口。眾多的水庫、塘壩對我國的生態環境有著巨大影響。

青草沙水庫

位於上海長興島北側的青草沙水庫,是我國最大的蓄淡避鹹河口江心水庫,它是利用長興島的原有江堤以及在江麵新建的22千米大堤圍出來的一片近70平方千米的水域,麵積與長興島相當。

青草沙水庫設計總庫容為5.24億立方米,有效庫容4.35億立方米,建成後日供水規模為719萬立方米,能夠在68天不進水的情況下往中心城區供應優質淡水,有效應對長江冬季鹹潮和各類突發水汙染事故。它是繼黃浦江上遊和長江陳行水庫之後,上海第三個也是最大的一個水源地。青草沙水庫總投資近170億,於2007年11月25號開工建設。整個工程預計將在2010年底全部完工。屆時,青草沙的供水規模將占上海全市原水供應總規模的1/2以上。上海市區將有超過1000萬的百姓從中受益。

三峽水庫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建立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麵積1084平方千米,淹沒陸地麵積632平方千米,範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淹沒2個城市、11個縣城、1711個村莊,其中有150多處國家級文物古跡。庫區受淹沒影響人口共計84.62萬人,搬遷安置的人口有113萬。淹沒房屋總麵積3479.47萬平方米。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形成總麵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自宜昌三鬥坪至重慶650千米江段及支流河穀將增添一批可作為旅遊景點的島湖風光,其中湖泊11個、島嶼及半島14個。

水庫把陸地變為水體,庫區由原來的陸麵轉化為廣闊的水麵。由於水體的輻射性質、熱容量和導熱率都不同於陸地,因此改變了庫麵與大氣間的熱交換,使庫區附近氣溫變化趨於和緩。由於庫麵蒸發的增加,庫區附近空氣濕度增加,降水量可能增多。水庫對河川徑流有調節作用。

首先,水庫使其下遊河段人工渠流化,運用水庫來抬高水位,集中落差,並對入庫徑流在時程上、地區上按用水部門的需要,重新進行分配。這一過程稱為水庫的調節作用。

其次,水庫可削減洪峰流量,改變水庫上下河段的水、沙平衡條件。將豐水期多餘的水量蓄存起來,以備枯水期使用。

此外,水庫又是地下徑流的重要補給來源,使庫區及周圍地區地下水位抬高,在一定區域內造成土壤的沼澤化或鹽漬化,進而引起水生植物、濕生植物或耐鹽植物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