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江河湖泊(6)(2 / 3)

3.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南岸,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流域遼闊,彙水麵積24.7萬平方千米,地跨湘、贛、粵、桂、黔、川、鄂等7省(區),有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水等4條河流注入,湖水則經北麵的城陵磯流入長江。長江大水時可倒灌進洞庭湖,大大減輕了以下兩岸地區的洪水壓力。原洞庭湖號稱我國第一大湖和第一大淡水湖。據記載,1825年麵積約為6000平方千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麵積為4500平方千米。後來由於4條河流大量泥沙的帶入(每年約1.28億噸)和淤積,人們不斷地圍湖造地,湖麵急劇縮小,水域麵積隻剩下2691平方千米,“八百裏洞庭”也被分割成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調蓄洪水的能力大為降低。1998年長江大洪水的出現,水利專家認為,洞庭湖的圍湖造田和水麵縮小,是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嶽陽城陵磯的水位為33.5米時,洞庭湖的蓄水量為17.4立方千米,最大水深為30.8米。洞庭湖的水位變動幅度特大,洪、枯水位相差達13.6米之多,因而有“霜落洞庭幹”之說。洞庭湖的水產非常豐富,以魚和湘蓮著稱,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基地之一。洞庭湖航運便利,湖濱平原盛產稻米、棉花,是我國的重要農業區之一。洞庭湖自然風光秀麗,人文遺存和名勝古跡眾多,有嶽陽樓、君山、二妃墓和柳毅井等,其中君山已被列入自然保護區。

4.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位於江蘇省的南部,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是一個典型的蝶形淺水湖泊。太湖原是由長江等河流攜帶。泥沙淤塞海灣而成的瀉湖,後經江、浙兩省百餘條河流輸入淡水的衝洗,逐漸演變成淡水湖。太湖正常水位時,湖麵高程為3米,水麵麵積2250平方千米,蓄水量為2.72立方千米。平均水深1.94米,最深4米。太湖接納江浙眾多河流,經蘇州河及黃浦江等水道注入長江入海。太湖流域連接大小200多條河流,維係180多個湖泊,是江南的水網中心。太湖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周圍大小城鄉的重要水源地,水體的保護十分重要。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盛產茶葉、桑蠶、亞熱帶水果,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和“江南金三角”的腹心地區。太湖有大小島嶼40多個,其中以洞庭西山最大。太湖的東岸與北岩山山水相連,山水風光秀美,著名景點有靈岩山、惠山、黿頭渚等等。

5.呼倫池

呼倫池又稱呼倫湖、達賚諾爾、達賚湖等,古代的“山海經”稱其為“大澤”,唐代叫俱倫泊,元代叫闊夷海子,清代則稱為庫不楞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是內蒙最大的湖泊。呼倫池湖長80千米,寬30~40千米,最大麵積2342.5平方千米,湖麵海拔545米,平均水深5.7米,最深約10米,流域麵積為11067.5平方千米,蓄水量約為12.3立方千米,湖水水質良好,是一個微鹹水內陸湖。湖中盛產魚類,是內蒙的一個大型湖泊魚場。呼倫池在東南麵接納哈拉哈河與烏爾遜河,並通過其下遊與貝爾湖相通;在西南麵接納克魯倫河。在湖的北麵原有木得那亞河與海拉爾河相連,1958年為保護紮賚諾爾煤礦將其堵死,另開人工運河與海拉爾河溝通,並修築閘門以控製水位。據調查,20世紀初呼倫池還是由一些小湖和窪地組成的沼澤,大約在1908年克魯倫河漲水,才把小湖和窪地串連起來,並擴大成為較大的湖泊。呼倫池岸邊地形低下,地下水埋藏較淺,崗丘連綿,牧草豐茂。風光壯美,牧業發達,被譽為“呼倫貝爾草原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