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是地表多年積水或土壤層水分過飽和的地段。我國各地群眾習慣用濕地、草灘地、葦塘地、甸子等來稱呼沼澤。沼澤地區一般地勢低平,排水不良,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它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1)地表經常過濕或有薄層積水;(2)生長沼生或濕生植物;(3)有泥炭積累或有草根層和腐殖層,均有明顯的潛育層。
全球沼澤麵積約為112萬平方千米,占陸地麵積的0.8%。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寒冷地區,其中以加拿大北部、歐亞大陸北部最為集中。
我國沼澤總麵積約有1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1.15%。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地區:
(1)沿海地區主要指長江口以北的沿海新淤灘地,一般分布於高潮線以下地區。在浙江和台灣西部沿海也有零星沼澤分布。
(2)河流泛濫地區為東北三江(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江)平原、嫩江和鬆花江彙合處以及新遼河北岸等地區。
(3)高原、高山地區為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等地區。由於冬季地麵積雪,次年春、夏季表層冰雪融化,下麵仍為不透水的凍土層,故地麵常積水,雜草和苔蘚等植物叢生,形成沼澤。
沼澤的形成是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地表水分過多是形成沼澤的直接因素,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滲透困難等,是造成地表水分積聚的主要因素。因而,氣候濕潤的地區最有利於沼澤的形成和發育。沼澤的形成,可分為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2大類。
(1)水體沼澤化是指江、河、湖、海邊緣或淺水部分由於泥沙沉積,水草叢生,逐漸演變成沼澤。
水體沼澤化中常見的是湖泊沼澤化,以淺湖沼澤化為最多。淺水湖泊湖岸傾斜平緩,有利於水草叢生。水生植物或濕生植物不斷生長與死亡,沉入湖底的植物殘體在缺氧的條件下,未經充分分解便堆積於湖底,變成泥炭,再加上泥沙的淤積。使湖麵逐漸縮小、水深變淺,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不斷地從湖岸向湖心蔓延,最後整個湖泊就變成了沼澤。
在深水湖泊的背風岸水麵上常長滿了許多長根莖的漂浮植物,它們的根莖相互交織成網,成為漂浮植物氈,“浮氈”可與湖岸相連。由風或水流帶入湖中的植物種子便在浮氈上生長起來。以後由於植物的不斷生長與死亡,植物殘體不斷累積在浮氈上,形成泥炭。當浮氈發展到一定厚度時,其下部的植物殘體在重力作用下,逐漸脫落沉入湖底形成下部泥炭層。隨著時間的推移,上、下部泥炭層不斷擴大、加厚,湖底漸漸淤高,使浮氈與湖底泥炭層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直至兩者完全相連,深水湖泊就全部轉化為沼澤。
河流沼澤化常發生在水淺、流速小的河段,其形成過程同淺湖沼澤化相似。
(2)陸地沼澤化主要有森林沼澤化和草甸沼澤化兩種。森林沼澤化一般在寒帶和寒溫帶森林地區,因森林阻擋了陽光和風,減少了地麵水分蒸發,枯枝落葉層覆蓋地麵,攔蓄部分地麵徑流。如遇林下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的情況,就會使土壤過濕,引起森林退化,而適合這種環境的草類、蘚類植物大量繁殖生長,森林逐漸演變成沼澤。采伐森林和火災可使土壤表層變得堅實,減少了水分蒸騰,使土壤表層過濕,為沼澤植物的生長發育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