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以東的裏下河濱海地區,還有射陽河等一些直接入海的小河。淮河下遊地區的北部有發源於沂蒙山區的沂河、沭河及沙河,曆史上曾直接入淮與淮河相通,經治理兩河下遊分別通過新沭河及新沂河人工河道,由南折東注入黃海,但仍屬淮河水係。淮河流域原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但因其北側緊鄰含沙量大、洪水洶猛的黃河,多次破堤決口和改道,並南徙淮河河道入海,大大改變了淮河流域的自然麵貌。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河床,使其下遊河槽幾乎全部變成地上河,下遊的入海通道被淤塞,水位抬高,水係紊亂,窪地積水成湖,水流宣泄不暢,經常決口成災。據統計,近500年來,淮河共發生大水災350次,旱災280次,幾乎年年不是水災就是旱災,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危害。解放後經過大規模治理,在淮河上遊地區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庫近5200座,總庫容達250億立方米,修築加固堤壩1.5萬千米,新開了入海通道,治理改良鹽堿地,使糧棉產量大幅度增加,電力和漁業亦得到全麵發展。
內流河
在大陸腹地,由於遠離海洋,或因地形特殊,河流不是流達海洋,而是彙集於窪地、深穀形成湖泊;或因地處幹旱少雨,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的荒漠之中,所形成的河流逶迤於荒漠而逐漸滲於地下。這些最終不能歸宿到海洋的河流就是內流河,也叫內陸河。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青海和內蒙古。這些地區的降水量遠少於蒸發量,是比較幹旱的地區。內流區麵積約占全國麵積的1/3。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內流河有獨立出山口和長流水的約600餘條,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小河。小內流河一般都比較短,多是有頭無尾,有的是雨季有水、旱季幹枯的季節性河流,稱時令河。如青海省,既是我國著名江河——黃河、長江及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內流河比較多的地區,內流區占全省麵積的一半以上。著名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流域麵積在300平方千米以上的內流河就有80多條。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就彙集了50多條內流河。新疆的內流河更多,並有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裏木河。塔裏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是世界第五大內流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裏木盆地北部,有三源,南為和田河,發源於喀喇昆侖山,長806千米;中遊橫穿400千米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因沿途蒸發滲漏,河道斷流,隻在洪水期才有水流入塔裏木河。西南源葉爾羌河是塔裏木河最長支流,源出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長1079千米。北源阿克蘇河源於天山山脈西段,水量豐富,是塔裏木河主要水源,長224千米,南流到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和葉爾羌河及和田河彙合後稱塔裏木河。塔裏木河若以葉爾羌河源起算,全長為2179千米,其長度僅次於長江、黃河、黑龍江,居全國第四位,流域麵積19.80萬平方千米,比珠江水係中的西江還長。幹流沿著盆地北部邊緣由西向東蜿蜒於北緯41°,到東經87°以東折向東南,穿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部,最後注入台特馬湖。
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河水主要靠上遊山地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從阿克蘇河口到尉犁縣南麵的群克爾一帶河灘廣闊,河曲發育,河道分支多。洪水期無固定河槽,水流泛濫,分散,河流容易改道。在河穀窪地易形成湖泊、沼澤。群克爾以下河道又合成一支。曆史上塔裏木河河道南北擺動,遷徙無定。最後一次在1921年,主流東流入孔雀河注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附近築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複經鐵幹裏克故道流向台特馬湖。塔裏木河中、上遊有大規模水利設施,1971年建有塔裏木攔河閘。沿岸新建許多農場。
塔裏木河河水流量因季節差異而變化很大。每當進入酷熱的夏季,積雪、冰川溶化,河水流量急劇增長,就像一匹“無疆的野馬”奔騰咆哮著穿行在萬裏荒漠和草原上。在塔河上架有一座80孔,混凝土結構,全長1600餘米的大橋。在塔河流域興建了許多水利設施。各族人民的辛勤耕耘,昔日荒漠變成桑田,塔河兩岸瓜果滿園,稻花飄香。
塔裏木河幹流又分為上、中、下3段:羊吉巴紮以上為上段,此段河床不分岔,腐蝕強烈,曲流發育,河床不穩定;羊吉巴紮到群克為中段,這裏汊道、湖沼眾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為下段,河道複舊統一,河水經上、中段滲漏、蒸發及引灌溉後,所剩不多,又因群克至鐵千裏克之間興建了大西海水庫,故隻有少量河水可以流到英蘇,洪水時期才有水泄入台特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