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定河是曆史上海河水係最不穩定的一條河流,上源發源於山西北部管山東麓桑幹泉的桑幹河和發源於內蒙古高原南緣興和縣境內的洋河組成,於懷來縣米官屯彙流後始稱永定河,下流入溈水河,經官廳三峽至三家店出峽穀,過盧溝橋東流至屈家店與北運河彙合。永定河上遊流經黃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在下遊河床淤積高出地麵,經常改道,原稱無定河。公元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為保護北京,對其進行了一次改道,迫使河水東南流入三角澱,至西沽入大清河,並改名為永定河。當然改名也解決不了河道遷徙問題,直到1970年開挖了永定新河,由屈家店引導河水至北塘,然後入渤海,才使河道變得較為穩定。解放後為了防洪和解決首都供水問題,在官廳水庫以上先後興修了大、中、小型水庫517座,總庫容達33億立方米,其中官廳水庫是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3)大清河是由發源於恒山南麓和太行山東麓的水流彙集而成,支流眾多,源短流急,分南北兩支。南支包括由磁河、沙河等彙集而成的瀦龍河及唐河等河流,先彙入白洋澱,然後由其東部的出水道(趙王河)與北支彙合;北支主要是發源於山西省淶源縣淶山的拒馬河,流經雄縣到新鎮西南與南支彙合後稱大清河。大清河在曆史上屢受永定河及滹沱河的幹擾和侵襲,兩河從上遊帶來的很多泥沙,都堆積在大清河的中下遊,形成了一係列如白洋澱、文安窪、東澱等窪澱,使汛期洪水在下遊宣泄不暢,頻繁引發水災。建國後,在上遊修建水庫攔蓄洪水,在中遊整修河道,在下遊開挖獨流減河,排洪入海,減輕了水患。
(4)子牙河是由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的滹沱河與發源於太行山東麓的滏陽河彙合而成,水量主要來自滹沱河。滹沱河挾有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沉積淤塞河道,使河流頻繁擺動。滏陽河上遊多流經丘陵地區,穀寬河闊,進入平原後,河道坡度變緩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抬高河床,使河流變為地上河,加之下遊河道窄小,一遇大雨水流宣泄不暢,就要出現水災。解放後為治理水患,進行了加固河堤,興修水庫等大量水利工程建設,並於1966~1967年開挖了子牙新河,增大了泄洪能力,減輕了水患。
(5)漳衛—南運河係指京杭大運河的山東臨清至天津段,上遊由漳河及衛河組成。漳河發源於晉東南的山地,有清、濁漳河兩源,它們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彙合後稱漳河。衛河源出晉東南的高平縣內,南流接納了納淇河及安陽河等支流。漳河和衛河在河北館陶縣稱釣灣,彙合後至臨清叫衛運河。
海河流域內城鎮集中,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特大和大、中城市就有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邢台、邯鄲、滄州、張家口等,人口超過7000萬,是一個生活和工農業用水頗感緊張的地區。
淮河
淮河是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桐柏山的主峰大白嶺,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和安徽省在江蘇省彙入洪澤湖。淮河的大部分水量經三河閘,穿過高郵湖至江都縣三合營入長江,小部分水量經蘇北灌溉總渠流入黃海。淮河全長1000千米,流域麵積26.9萬平方千米,流域內有1300萬人口,近1.4萬平方米耕地。北岸支流眾多且較長,主要有洪河、潁河、渦河、澮河、沱河等,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南岸的支流少並且短,多發源於大別山區,主要有史河等,河床比降大,水量豐富。淮河是中國自然地理分區的一條重要界限,南、北氣候在此分野。幹流以南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似長江流域;幹流以北基本上屬黃淮衝積平原,類似華北地區,屬暖溫帶濕潤氣候。淮河由源頭至洪河口為上遊,流經山丘區,河道比降大,平均為0.5/1000;洪河口至中渡為中遊,河道曲折,比降極小,隻有0.03/1000,水流緩慢,除穿越幾個峽口外,幹流的兩岸地勢平坦,多窪地湖泊;中遊以下為下遊,地勢低平,河道寬淺,密集的水網縱橫交錯,幹支流上人工閘壩眾多,湖泊星羅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