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江河湖泊(3)(1 / 3)

塔裏木河流域因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繞,屬大陸性暖溫帶、極端幹旱沙漠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溫差大,多風沙、浮塵天氣,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氣溫年平均日較差14℃~16℃,年最大日較差一般在30℃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0.6℃~11.5℃之間。夏酷冬寒,夏季7月份平均氣溫為20℃~30℃,極端最高氣溫43.6℃。冬季1月平均氣溫為-10℃~-20℃,極端最低氣溫-30.9℃,大於等於10℃積溫多在4000℃~4500℃之間,持續180~200天,日照時數在3000時左右,平均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740千瓦時/平方米,無霜期187~233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4~42.8毫米,蒸發量1125~1600毫米(以折算E-601型蒸發皿計算)。幹旱指數自北向南、自西向東增大,在17~50之間。幹流地區多風沙、浮塵天氣,以下遊地區最為嚴重,起沙風(大於等於5米/秒)年均出現次數202天,最大風速40米/秒,主導風向為北東到東北東。

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是歐洲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俄羅斯內河航運幹道。它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伏爾加河丘陵中的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注入裏海。在這個流域居住的6450萬人,約占俄羅斯人口的43%。它通過伏爾加河——波羅的海運河連接波羅的海,通往北德納維河水係和白海——波羅的海接通白海,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與亞速海和黑海溝通,所以有“五海之河”的美稱。

伏爾加河向東北流至雷賓斯克轉向東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爾加格勒後,向東南注入裏海。河流全長3688千米,流域麵積138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約為80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為2540億立方米。伏爾加河幹流總落差256米,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緩慢,河道彎曲,多沙洲和淺灘,兩岸多牛軛湖和廢河道。在伏爾加格勒以下,由於流經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發,沒有支流彙入,流量降低。伏爾加河河源處海拔僅有228米,而河口處低於海平麵28米。從距河源不遠的爾熱夫算起,往下3000多千米的河段內,總落差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緩慢,沙洲、淺灘、牛軛湖、廢河道廣為分布,是一條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麵積1.9萬平方千米。

伏爾加河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有200餘條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奧卡河和卡馬河。伏爾加河幹支流河道總長約8萬千米。它源自莫斯科西北瓦爾代丘陵,源頭海拔228米,河口在海平麵以下28米。它總共約有200條支流,大多自左岸與其彙合。

伏爾加河出源頭後經過一連串彼此溝通的低窪湖泊,下行穿過維什涅伏洛茨基冰磧山嶺,形成石灘和急流。在嘶塔利茨城阻下,伏爾加河進入廣闊而微有起伏的底地。在特維爾察河與謝克斯納河之間,伏爾加河接受了許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紹沙河、杜布納河、涅爾河;左岸有:梅德韋季察河、奠洛力河及謝克斯納河。從謝爾巴科夫城至雅羅斯拉夫爾城,伏爾加河奔流在兩岸高峻且布滿針葉林和闊葉林的峽穀中,之後河流進入廣闊的低地。在科斯特羅馬城以下,兩岸又變得高峻,再下行又為低地。從謝克斯納河河口到奧卡河河口,伏爾加河接受許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羅馬河及溫紮河。從源頭至奧卡河口為伏爾加河上遊,此段河長1327千米。

從奧卡河口至卡馬河口為伏爾加河中遊,長511千米。中遊河段接納近40條支流,以右岸的蘇拉河和斯維亞加河,左岸的維特盧加河為最大。較大的河流尚有克爾仁涅茨河、魯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讚河、庫德馬河、鬆多維克河及齊維利河等。

卡馬河口以下為伏爾加河下遊,河段長1850千米。伏爾加河接受卡馬河以後,就變成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卡馬河口附近河穀寬達21千米,至捷秋希城與烏裏揚諾夫斯克城之間寬達29千米。伏爾加河在察列夫庫爾幹附近繞過索科爾山形成長約200千米的薩馬拉河灣,古比雪夫水電站即興建在這裏。伏爾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現伏爾加格勒)附近進入裏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條左岸支汊—阿赫圖巴河。此後,再無支流彙入。伏爾加河下遊河段彙入的較大支流隻有契列姆尚河、薩馬拉河、大伊爾吉茲河及小伊爾吉茲河、耶魯斯蘭河等。伏爾加河與阿赫圖巴汊河之間的陸地叫阿赫圖巴河漫灘。河漫灘總麵積7500平方千米;平水期麵積為900平方千米。伏爾加河在裏海出口處形成廣闊的三角洲,有80餘條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隻有巴赫捷米羅夫斯基河、老伏爾加河、布讚河及阿赫圖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