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江河湖泊(2)(1 / 3)

珠江舊稱粵江,是我國南方最大的河流,河長2120千米,流域麵積45.3萬平方千米(含越南境內的1.16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為11070立方米/秒,年入海徑流量349.2立方千米,為黃河水量的6倍。珠江是我國第六長河,但其水量僅次於長江,為我國第二大河。珠江是指包括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在內的總稱,具有複合流域和複合三角洲的特點。珠江流經雲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廣東六省(區),支流眾多,以西江為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的馬雄山,從上遊到下遊各個河段都有別稱。由河源至蔗香雙江口(貴州)叫南盤江,雙江口至象州三江口(廣西)稱為紅水河,三江口至桂平(廣西)叫黔江,桂平至梧州(廣西)稱潯江,梧州以下至河口段始稱西江,經磨刀門注入南海。西江的上遊為由河源到三江口,河流川行在高原盆地和峽穀之間,河道深切狹窄,多急流險灘。三江口至梧州為中遊,除個別河段水深流急外,其他河段都有較寬闊的河穀,兩岸平坦,耕地集中,人口稠密。梧州以下為下遊,河寬水深,幾無險灘,為長年可以通航的優良水道。北江的正源為湞水,發源於江西信豐縣大庾嶺的南坡,流至韶關附近與武水彙合後稱北江,韶關以下河段順直,沿途接納連江等支流,在三水附近進入珠江平原,並與西江溝通,主流則由洪奇瀝入海,全長468千米。東江發源於江西尋烏縣南嶺山地的大竹嶺,稱尋烏水,到廣東龍川以下始稱東江。幹流分為數股,與北江溝通,幹流河段多沙洲,河床不穩定,最後由虎門入海,全長532千米。尋烏水為東江的上遊,水淺河窄,河床陡峻;廣東龍川縣合河壩至博羅縣觀音閣為中遊,河道比降變緩;觀音閣至東莞石龍為下遊,河寬水緩多沙洲,河床不穩定經常擺動。珠江水係的三江入海處,發育有各自的三角洲,相互連接成麵積為1.1萬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平原上河道密布,相互溝通,構成網狀水係,主要水道有34條。珠江水力資源豐富,航運價值極大,常年可以通航的裏程有1.2萬千米之多,廣州黃埔港以下能通航萬噸輪船,千噸輪船可溯西江直達梧州。珠江流域城鎮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廣州市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對外開放城市,毗鄰港、澳的深圳和珠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特區。

遼河

遼河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河長為1340千米,流域麵積21.9萬千米,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為650立方米/秒。遼河正源為老哈河,發源於河北省老圖山的光頭山,在蘇家堡附近接納西拉木倫河後稱為西遼河。西遼河東流先後接納敖來河與新開河兩支流,在福德店附近與發源於吉林省遼原市哈達嶺的東遼河相彙合後,始稱遼河。遼河開始東南流,後轉向西南流,沿途接納招蘇台河、清河、柴河、汛河、秀水河、養息牧河、柳河等支流後,在6間房子以下河道分為2股:東股叫外遼河,西股稱雙台子河。外遼河在三岔河彙入渾河、太子河後稱為大遼河,最後在營口注入渤海。1958年大遼河在六間房子附近被人工堵截,渾河和太子河遂成為獨立水係,而遼河幹流則在盤山附近注入渤海。遼河幹流及其支流的上遊流經山區,比降較大,河槽深切,水流湍急。中遊為黃土丘陵區,天然植被多遭破壞。加之流域多暴雨,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遼河下遊為衝積平原,入海處形成河口三角洲。西遼河幹流流經黃土區和流沙區,森林植被缺乏,河穀寬平,比降不大,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汛期常發生洪澇災害。遼河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豐枯懸殊,年內分配更不均勻,水量高度集中在汛期,其它時間經常斷流。解放前西遼河流域曾是東北地區“十年九澇”的“南大荒”,解放後經較大規模治理,洪澇災害大為減輕。遼河因水量變化大,且每年都有3個月的封凍期,內河航運不發達,隻有小船可上溯至三江口。遼河流域曾是我國重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其中,下遊地區集中分布著沈陽、撫順、鞍山、本溪等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東北地區和遼寧省的重點商品糧基地,用水量很大,河流汙染極其嚴重,需引起重視。

海河

海河是我國華北地區的大河,由薊運—潮白—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漳衛—南運河五大水係組成。這些河流由北、西北和西南方向彙聚於天津,經大沽注入渤海。海河是指天津金剛橋至大沽的幹流河段,長73千米。如以漳衛河為正源起算,則河長為1090千米,流域麵積26.5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入海徑流量約20立方千米。

(1)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雖是三條獨立的河流,但目前在防洪輸水方麵已連成一體。薊運河由州河及句河二源彙合而成,南流在江窪口接納還鄉河等到北塘入永定新河,然後入海。州河建有於橋水庫,將經灤河—薊運河分水嶺穿山渠道引進的水儲入其中,向天津供水。潮自河是由白河和潮河在密雲縣彙流後組成,其平原河段的河道常遷徙不定,無固定入海通道,有時在通縣附近入北運河,有時經箭杆河入薊運河。1950年開挖了潮白新河,由河北香河縣引潮白河水經黃莊、七裏海人薊運河,至北塘注入渤海。1960年在潮白河上建成密雲水庫,作為保證首都北京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北運河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由北京市的通縣至天津市,是13世紀利用白河下遊河道修成。北運河有潮白河與溫榆河兩源,在屈家店與永定河彙合。1958年在溫榆河上建成了解決北京部分供水的十三陵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