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水淺,混合狀態極佳,甚至溫暖,以及河流帶入大量營養物質,因而海洋生物豐富。動物有無脊椎動物300多種,魚類約80種,其中有鱘、鱸、歐鯿、鯡、魴鮄、鯔、米諾魚、歐擬鯉和鮰等。沙丁魚和鯷魚特別多。
亞速海貨運量和客運量都很大,盡管某些地方太淺影響了大型遠洋航業的發展。冬天用破冰船助航。主要港口有塔甘羅格、馬裏烏波爾、葉伊斯克和別爾江斯克。
紅海
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它橫臥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呈西北—東南向延伸,長約2000千米,最寬處306千米,麵積45萬平方千米。紅海的含鹽量高達4.1~4.2%,在深海底部的個別地區甚至在27%以上,已經接近飽和,是世界海洋平均含鹽量的8倍左右。紅海含鹽量特高的原因,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無河流淡水流入,以及與大洋之間的水量交換微弱有關。紅海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氣溫高,蒸發強,降水不足200毫米,海水長期濃縮。紅海兩岸皆為幹旱荒漠地區,無一條陸上淡水河流入海,摻合稀釋海水。紅海與印度洋的連結通道比較狹窄,且上有石林島和下有水底岩嶺阻隔,使印度洋較淡的海水進不來,而自身的鹹水又出不去。另外,紅海底部還存在好幾處大麵積“熱洞”,大量熾熱的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湧到海底,加熱周圍的岩石和海水,使深層海水溫度高於表層。深層的高溫海水泛到海麵,更加劇了紅海海水的蒸發濃縮過程,使其含鹽量愈來愈高。紅海由於含鹽量特高,繁殖有大量紅色海藻,海水呈紅棕色,因而得名,倒也名符其實。
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低、海水最淡的海,它位於歐洲大陸與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之間,由北緯54°向東一直延伸到北極圈以內,長1600千米,平均寬度190千米,麵積4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6米。波羅的海海水含鹽量隻有0.7%~0.8%,各海灣的含鹽量更低,僅0.2%左右,完全不經處理就能直接飲用。波羅的海含鹽量如此之低的原因,首先是其年齡小,形成時間不長,水質本來就好,含鹽量不高;二是它位於高緯地區,氣溫低蒸發弱,海水濃縮較慢;三是海域受西風帶的影響,天然降水較多,可以補充淡化海水;四是其四周有為數眾多的河流流入,大量淡水源源不斷地補充;五是其與大西洋的通道又窄又淺,不利於海和洋間的水分交換,較鹹的大西洋水很少進入。波羅的海的海水既淺又淡,在寒冷的冬季極易結冰,特別是東部和北部海域,每年都有較長時間的冰封期,不利航運。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邊緣和海岸的海。馬尾藻海既不是大洋的邊緣部分,也不與大陸毗連,完全是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洋中之海”,周圍都是廣闊的洋麵。馬尾藻海位於大西洋的中部海域,大致位於北緯20°~35°和西經30°~75°之間,麵積很大,有數百萬平方千米,是由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圍繞而成。其之所以稱之為馬尾藻海,是因為它的海麵上遍布一種無根的水草——馬尾藻,身臨其境放眼遠望似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在海風和洋流的帶動下,漂浮的密集馬尾藻又像一幅向遠處伸展的巨大橄欖綠地毯。此外,馬尾藻海海域是一塊終年無風區,在過去靠風力航行的年代,船舶一但誤入,十有八九被圍困而亡,因而一向被視為恐怖的“魔海”。由於馬尾藻海遠離江河入海口,完全不受大陸的影響,因此浮遊生物極少,海水碧青湛藍,透明度高達66.5米,個別海域甚至可到72米,也是世界上透明度最大的海。
黑海
黑海是世界上顯得最毫無生氣和死氣沉沉的海,它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和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之間,麵積約42萬平方千米,平均含鹽量在2.2%以下。黑海的四周都是黝黑的崖岸,海水呈青褐色,名字由此而來,倒也確切。黑海基本上是個較為封閉的內海,北部經狹窄的刻赤海峽與亞速海相通,西南部經不寬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可通往地中海。黑海的含鹽量雖然較低,但在某些水深為155~300米的海域裏,幾乎沒有生物生長。經科學家調查和研究,發現這些海域有硫化氫汙染,水中缺乏氧氣所致。黑海在與地中海的水流交換中,黑海較淡的海水由表層流出,收到的則是從深部流進的又鹹又重的鹽水,加上黑海內部環流速度較慢,被硫化氫汙染的水層常年存在,生物不能存活,隻能是基本無生命跡象的“死區”一塊。
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