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洋(1)(2 / 3)

太平洋從20世紀起成為世界漁業的中心,其淺海漁場麵積約占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麵積的1/2。太平洋的捕魚量亦占全世界捕魚總量的1/2,其中以秘魯、日本和我國的產量為最大,以捕撈鮭、鯡、鱒、鰹、鯖、鱈、沙丁魚、金槍魚、鯷、比目魚、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捕捉海熊、海豹、海獺、海象、鯨為主;捕蟹業在太平洋漁業中也占重要地位。太平洋底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據探測,深水區洋底錳、鎳、鈷、銅等四種金屬的儲藏量,比世界陸地多幾十倍乃至千倍以上。在亞洲、拉丁美洲南部的沿海地區,目前發現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等也很豐富。太平洋底部有海底電纜近3萬千米。太平洋的海運業十分發達,貨運量僅次於大西洋。亞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上海、大連、廣州、秦皇島、青島、湛江、基隆、高雄、香港、南浦、元山、興南、仁川、釜山、海防、西貢、西哈努克城、曼穀、新加坡、雅加達、蘇臘巴亞、巨港、三寶壟、米裏、馬尼拉、東京、川崎、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屋、北九州、千葉、鹿兒島、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在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的主要港口有:悉尼、紐卡斯爾、布裏斯班、霍巴特、奧克蘭、惠靈頓、努美阿、蘇瓦、帕果—帕果、帕皮提、火奴魯魯(檀香山);在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瓦爾帕來索、塔爾卡瓦諾、阿裏卡、卡亞俄、瓜亞基爾、布韋那文圖拉、巴拿馬城、巴爾博亞、曼薩尼略、馬薩特蘭;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洛杉磯、長灘、聖弗蘭西斯科(舊金山)、波特蘭、西雅圖、溫哥華等。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是被拉丁美洲、北美洲、歐洲、非洲和南極洲包圍的大洋。大西洋批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南以通過拉丁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與太平洋分界。大西洋總麵積為9337萬平方千米,約為太平洋麵積的1/2,占海洋總麵積的1/4,平均水深為3627米,波多黎各海溝最深,為8742米。由於大西洋底的海嶺都被淹沒在水麵以下3000多米,所以突出洋麵形成島嶼的山脊不多,大多數島嶼集中分布在東部加勒比海西北部海域。

大西洋的氣溫全年變化不大,赤道地區氣溫年較差不到1℃,亞熱帶緯區約為5℃,在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隻在其西北部和極南部才超過25℃。大西洋的北部刮東北信風,南部刮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北緯40°~60°之間冬季多暴風,南半球的這一緯區則全年都有暴風活動。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經常出現颶風,由熱帶海洋中部吹向西印度群島風力達到最大,然後吹往紐芬蘭島風力逐漸減小。大西洋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向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夏季在紐芬蘭島沿海,拉普拉塔河口附近、南緯40°~49°海域常有海霧;冬季在歐洲大西洋沿岸,特別是在泰晤士河口多海霧;非洲西南岸全年都有海霧。大西洋表麵水溫為16.9℃,比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低,但其赤道處海域的水溫仍高達25℃~27℃。夏季南、北大西洋的浮冰可抵達南、北緯40°左右。大西洋的平均鹽度為3.54%,亞熱帶緯區最高,達3.73%。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流,北部環流由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和加納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是北大西洋西部最強盛的暖流,由佛羅裏達暖流和安的列斯暖流彙合而成,沿北美洲東海岸自西南向東北流動,在佛羅裏達海峽中,其寬度達60~80千米,深達700米,每晝夜流速達150千米,水溫24℃,其延續為北大西洋暖流。南部環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格拉寒流組成。在南北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流向自西而東,流至幾內亞灣為幾內亞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