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水量平衡(2)(3 / 3)

華北區華北區麵積143.4萬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黃河中下遊、海灤河及淮河流域,屬亞濕潤—亞幹旱氣候區。華北區冬季在蒙古高壓控製之下,盛行極地和變性極地大陸氣團的西北氣流,寒冷而幹燥;春季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較冬季增加,但初夏較為幹旱且多幹熱風天氣;夏季在大陸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熱帶海洋氣團攜帶較豐沛的水汽抵達本區,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季節,並多暴雨,河流進入汛期;秋季極地大陸性氣團來臨,很快就重建冬季的環流形勢。華北區連續最大4個月的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降水和徑流的離差係數Cv值,分別高達0.3和0.8。水量平衡要素的年內和年際變化都很劇烈,是本區水文氣候的重要特點。華北區上空的水汽主要由其南界輸入,年均水汽總輸入量為2550毫米,其中的19.6%形成降水PI,80.4%為過境水汽;全年蒸發量為433.5毫米,其中9.8%形成降水PE重返地麵,90.2%隨氣流輸往境外;全年降水量543.5毫米,其中的92.2%是由境外輸入的水汽形成,區內蒸發形成的降水隻占7.8%;全年降水量的20.2%形成徑流,由海河、灤河等水係注入渤海,完成全年的水循環和水量平衡。華北區的內循環係數KE較大,水文內循環對降水的貢獻僅次於東北區,比其他各區都大,表明內循環較為活躍。但外循環係數KI僅稍高於西北區,外循環不活躍。

東北區東北區麵積124.6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平均緯度最高的地區,主要包括鬆花江和遼河流域,除大興安嶺以西的地區外,屬於亞濕潤氣候區。東北區的西、北、東三麵被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所環抱,中部平原向南敞開,是一個三麵環山麵向渤海的口袋地形。冬季本區在西北氣流的控製之下,天氣晴燥,降水較少。夏季東南季風攜帶較為豐沛的水汽進入口袋地形,降水較多,山脈的迎風坡的降水量可達1000~1200毫米。東北區上空的水汽主要由其西和南部的邊界輸入,西部邊界輸入的水汽占70%,南部邊界占30%。全年水汽的輸入總量為,2252.9毫米,其中有22.5%形成降水,77.5%為過境水汽輸出境外;全年總蒸發量431.6毫米,其中11.3%在區內形成降水重返地麵,88.7%隨氣流輸出境外;在全年總降水量556.2毫米中,有91.2%是由境外輸入的水汽形成,8.8%是區內蒸發的水汽形成;在降水量中有24.5%形成徑流,主要通過鬆花江、黑龍江注入鄂霍次克海和經遼河彙入渤海。東北區的水文內循環係數KE僅小於長江區,占第二位,說明其水文內循環比較活躍,對降水的貢獻較大。而水文外循環係數KI較小,僅略大於華北區和西北區,表明本區的水文外循環不活躍。

西北區西北區麵積343.7萬平方千米,位於歐亞大陸腹地,主要包括西北內陸諸河,屬典型大陸性氣候,除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半幹旱區外,均屬幹旱和極幹旱區。西北區的上空常年盛行西風急流,冬季在蒙古高壓控製之下,氣候幹冷;夏季主要受熱低壓控製,偶有對流性降水;春秋為過渡季節,高、低壓係統互有消長,天氣多變。西北區地域遼闊,水汽來源方向有所不同。新疆北部主要是由西風環流攜帶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進入;新疆南部地區主要由副熱帶急流的偏西和偏西南氣流,攜帶阿拉伯海水汽經中亞北上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東部地區主要由西南季風攜帶孟加拉灣水汽,沿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東部進入。西北區全年水汽輸入總量為1061.9毫米,隻有14.4%形成降水PI,其餘85.6%為穿越本區的過境水;年總蒸發量為133.6毫米,僅有7.2%重新形成降水PE,另外92.8%隨氣流輸出境外;年總降水量為164.6毫米,其中有92.8%是由境外輸入的水汽所形成,7.2%是由當地的蒸發水汽所形成。總降水量中除0.1%左右經額爾齊斯河與伊犁河輸出國境外,其餘的99.9%消耗於蒸發。西北區的水文外、內循環係數KI和KE為全國最小,水汽的年輸入量和輸出量幾近相等,淨輸入量極小,因此出境徑流非常小,表明其水文的內、外循環都不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