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麵積較為接近的我國大陸與歐洲和大洋洲大陸進行比較,不難發現我國大陸的水汽年淨輸入量、年降水量、年蒸發量和水文外循環係數(KI)等水量平衡要素和水循環參數,與歐洲大陸相近;而水文內循環係數(KE)和水文內循環對降水的貢獻,則與大洋洲大陸相近。經科學家初步分析研究認為,這種有趣現象的出現,是由於中國大陸地勢呈西高東低向東傾斜的階梯狀,在強西風環流的控製下,東亞成為一個極有利於水汽自西向東輸送和擴散的場所,由南、西兩邊界輸入的大量水汽,極易從東邊界徑直輸往界外,而缺乏參與水文內循環的機會。這種水汽輸入多輸出也多的收支狀況,與大洋洲大陸十分相似,是我國大陸水分內循環不太活躍的重要原因。
我國區域尺度水量平衡與水循環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自南往北跨越了從熱帶到寒帶等九個氣候帶,由東南到西北,呈現出從濕潤、半濕潤到半幹旱、幹旱乃至極端幹旱的變化趨勢,各地水循環情勢的地域性很強,差異明顯。水文氣候學家從研究中國區域尺度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出發,並考慮主要江河流域的地理分布,將全國大陸部分劃分為華南區、長江區、西南區、華北區、東北區和西北區等6個區域,並對其水量平衡和水循環各個要素分別進行了計算。
華南區華南區主要包括珠江流域及浙、閩沿海諸河,麵積177.8萬平方千米,屬濕潤氣候區。華南區瀕臨南海和東海,太平洋副熱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把豐沛的水汽輸到該區上空,使其上空的水汽含量、水汽年淨輸入量、年降水量、年徑流量和年蒸發量,都居六區之首。華南區上空水汽的年總輸入量為13036.2毫米,其中有13.9%形成降水PI,86.1%徑直輸出境外;年總蒸發量為803.0毫米,其中有7.0%再次形成降水PE,93.0%由偏西氣流攜帶從東南邊界進入東海上空;年總降水量為1871.2毫米,約有97.0%是境外輸入水汽形成,區內蒸發水汽形成的隻占3.0%,年降水總量中約有57.0%通過珠江和東南沿海諸河,以地表徑流形式注入海洋。華南區水文內循環過程不太強盛,KE居六區之末,而水文外循環係數KI卻名列第二,說明其降水主要來源於外來水汽。華南區水文內循環過程不活躍和外循環非常活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地處我國東部水汽的主要輸出地帶,區內的陸麵蒸發水汽很快被強偏西風攜帶出境,再次參與當地水循環過程的機會不多所致;偏南氣流帶來的豐沛水汽,遇到境內西南—東北走向的戴雲山、武夷山等多重山脈的阻攔,被迫抬升,成雲致雨,水文外循環十分強盛。
長江區長江區主要包括長江流域,麵積177.8萬平方千米,屬濕潤氣候區。春夏季節,來自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水汽流在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彙合,並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交彙,形成充沛的降水。梅雨期間和台風登陸時,常出現大暴雨。秋冬季節,隨著夏季環流向冬季環流的轉變和冬季環流的建立,偏北氣流南下並覆蓋長江區的大部分地區,若與較強的偏南氣流交彙,也會形成較多的雨雪。長江區上空水汽的年總輸入量中,有28.2%形成降水PI,71.8%為過境水汽;年總蒸發量中的14.1%形成降水PE重返地麵,85.9%通過北界和東界上空進入華北區和東海;年總降水量的93.5%是由境外輸入的水汽形成,區內蒸發水汽形成的隻有6.5%;年總降水量的54.2%,以河川徑流形式通過長江入海。長江區內的KE居全國六區之冠,說明其水文內循環非常之活躍。這是由於長江區麵積遼闊,區內的氣旋波、西南渦和切變線等低值係統活躍,區內蒸發的水汽再次形成降水的機會較多、條件較好的緣故。
西南區西南區麵積84.1萬平方千米,主要包括橫斷山水係和西藏雅魯藏布江,屬濕潤氣候區。西南區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緣,西部的橫斷山山係呈南北走向,有利於水汽流沿山穀上溯,直達雅魯藏布江河穀。本區的東南部海拔隻有200米左右,孟加拉灣的水汽流從本區的南、西邊界進入,經昆明、貴陽、芷江偏向東北,由北邊界進入長江區上空。西南區的重要特點是水文氣候垂直分帶性明顯,降水和徑流均呈隨高度增高而增加的趨勢,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蒸發則呈隨海拔增高而減少。水量平衡要素的垂直分帶性,反映了區內水循環垂直方向的特點,就是高海拔區的降水徑流經河流彙入海洋,低海拔區蒸發的水汽則順河穀爬升至高海拔處再形成降水。西南區水汽年總輸入量的20.4%形成降水PI,79.6%輸出境外;年蒸發量中的10.1%形成降水PE,89.9%輸往境外;年降水量中由境外輸入水汽形成的占95.7%,區內蒸發水汽貢獻的占4.3%;年降水量中的57.3%成為河川徑流,經怒江、瀾滄江和元江流出國境。區內的水文內、外循環係數KE和KI均位居前列,其上空水汽完全更新一次的時間隻需4.7天,表明區內的水文內、外循環都非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