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命之源正在枯竭(4)(1 / 2)

那麼,如何做到開源節流呢?

1.綠化與水利工程。退耕還林,綠化荒山,是山區、高原地區人們與幹旱鬥爭的重要方法之一。繁茂的林地植被不僅能顯著減緩、減少地表雨水徑流,避免水土流失,還能有效地增加表土層的涵水能力與補充地下水,使許多林區在幹旱期也能清水長流,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形成局部的濕潤小氣候。當然,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對於防旱也極為重要。

2.合理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之中,農業用水所占的比例最大。我國北方除西北幹旱地區外年降水量大多在300毫米至800毫米之間,比大部分國土年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的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國還要多。以色列農業年年豐收,農副產品向歐洲大量出口,這已成為人類可以戰勝幹旱的明證。即使是我國西北的極旱地區,雖說降水量也在100毫米以下,但有山區雨水和雪水徑流供應,因此戰勝幹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3.開展人工增雨。人工增雨可用“觸發機製”四個字來描述,即在充分研究自然降水過程的基礎上,人工觸發自然降雨機製。目前人工增雨催化作業的方式大體有三種:在地麵布置Agl燃燒爐為主手段作業、以高炮和火箭為主的地麵作業和飛機催化作業。

森林是“抽水機”還是“引水器”

針對我國西部的缺水情況加重的現象,有些專家表示,其中除了氣候幹旱、工業用水和農業灌溉上的浪費等人為因素之外,人工造林種樹也是加劇西部水資源緊張的原因之一。同時,有人認為,不恰當的植樹,會像“抽水機”一樣,讓整個地區的水源變得緊缺起來。原因是在西部部分幹旱地區,樹很難種活,就必須要用河水或者是把地下水打上來去澆灌樹木。這樣的樹涵養不了水分,反而消耗水分。在這種情況下,植樹不能形成水的良性循環,這樣的植樹所消耗的水量比它能涵養的水量還要多,就形成了一個“抽水機”。

森林變成了“抽水機”,此論一出,眾人嘩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森林是“引水器”,能夠增加降雨。因為我國曾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森林水文學研究,都表明森林植被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改善水質、保護土壤和水環境的巨大水文作用。

據此,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王彥輝研究員認為,不能簡單地把西部水資源緊張歸結為退耕還林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水資源,作為控製生態平衡和影響生態過程的主要生態環境因素,同時作為人為活動影響生態環境的載體,在影響、改變、治理西部生態環境中起著重要作用,存在著十分複雜的相互關係,在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中格外引人矚目,如何處理好林水關係,是合理進行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關鍵方麵。至於森林究竟是‘抽水機’還是‘引水器’,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但都是不恰當的、不科學的,沒有普遍意義,都是‘外行’的說法,學術界沒必要花時間來討論這個問題。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目前的學術界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爭論:森林耗水,到底耗多少水?哪個樹種耗水量大?在什麼結構的時候耗水?森林植被的耗水特征是什麼?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很大原因是缺乏過硬的科學研究。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學界關於森林植被與水的爭論,因缺乏國內的科學數據,引用的都是國外的研究數據,一位專家曾把這種現象比喻為“洋槍洋炮打內戰”。我國存在水資源數量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水質下降、水環境惡化、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等生態環境問題,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森林植被是解決水資源水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中國正在開展空前的大規模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迫切需要生態水文學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支持。

總而言之,水資源短缺是水資源需求大於水資源供給的結果,它不僅存在於北方和西北,也存在於富水的南方。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降水量,解放以來,隨著人口、農業灌溉、工業、城市化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快速增加,是導致水資源短缺和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北綠洲)生態環境退化的根本原因,其中農業是用水大戶,存在“管理型”、“汙染型”、“工程型”缺水問題。雖然在西北地區恢複和增加森林植被覆蓋會影響水文循環和消耗一些生態用水,但這是生態環境治理必須要付出的成本,節約用水和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應該將長期忽略的生態用水列入水資源配置計劃,然後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降低生態恢複的成本,如何在生態和生產、生活用水之間找到最優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