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斯科天主大教堂
1536年,來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占領了這裏,他們接管了庫斯科城。在城市化發展時期,庫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也得到了保護。雖然1650年爆發的地震使城市遭到破壞,但1670年城市又被人們按照巴洛克風格重建,這使它成為集合古印加帝國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城市建築藝術中心。
巨大的防禦係統——薩克薩曼古堡
距庫斯科古城1.5千米處,有舉世聞名的薩克薩曼圓形古堡,古印加帝國的人們在這裏舉行“太陽祭”古堡是古代印加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是一個巨大的防禦係統,建築在一個小山坡上,可以俯瞰全城。據說,古堡的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庫蒂主持修建的,大約在15世紀70年代就開始修建,持續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工程仍然沒有完全結束。這個建築群非常巨大,從上至下共有3層圍牆。每一層圍牆高達18米,長達540米,全部是用巨石壘砌而成。古堡下層的台階長達800米,全都是用石板鋪成。古堡的最高處由3座塔樓圍起來,形成一個整齊的三角形。主塔為圓柱體,塔的基層呈放射狀。在塔樓內還有一個溫泉,這裏曾經是古印加王的行宮。其他兩座正方形的塔樓是駐紮軍隊的場所。在古堡地下,還有與3座塔樓相互連接的石砌網狀地道。薩克薩曼古堡如此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再次向人們展示了古印加帝國昌盛的文明和強大的國力。從建築藝術上看,古堡的建造結構設計十分新穎,整體建築堅固龐大,是美洲印第安人所建造的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難解的謎團
麵對這些無比巨大的石塊組成的建築,現代人不禁感到困惑:當初建造者們到底是采用什麼方法,將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並精確地安放在指定位置的呢?考古研究發現,即使在印加帝國鼎盛時代,印加人也沒有發明鐵製工具和帶輪子的交通工具。他們在安第斯山區飼養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羊駝,這種動物一次最多也隻能馱運不到20千克的貨物,那麼當時印加人是靠什麼來搬運這些巨大石塊的呢?薩克薩曼古堡中最大的石塊重達300噸,不要說當時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恐怕也找不到巨型車輛能搬運重達300噸的石塊。要想把重達二三百噸的巨石運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壘砌成密不透風的石牆,確實是難以想象的。建造者們究竟用什麼辦法建成了這座巨石古堡,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
石頭城大津巴布韋
“大津巴布韋”大津巴布韋遺址是一大片石頭建築群,因此也叫“石頭城”遺址。遺址位於津巴布韋東南部、維多利亞堡東南27千米處,於1867年被發現。一些專家推測,它建於8世紀至10世紀,是曆史上一個已經湮沒的帝國留存下來的遺跡,當年的國王曾將這裏作為寢宮。由於處於貿易中心,石頭城曾經輝煌一時。但在16世紀初,也許是因為饑荒或幹旱的緣故,人們最終棄城而走,隻留下孤零零的石頭建築群,默默地見證著這段曆史。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大津巴布韋古城僅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不過石頭城當年那宏偉壯觀的風姿仍然依稀可辨。遺址為一片相互聯係的建築群,布局非常協調,城裏的全部建築是用90多萬塊長方體花崗石砌成的。尤其令人驚歎的是,在這些石塊之間,建造者並沒有使用膠泥之類的任何粘結物,可石塊之間的砌縫非常嚴密,雖然經曆了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但這些古老的石頭建築依然挺拔牢固。
“大圍場”與圓錐石塔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圍場”,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上的一座橢圓形圍城,這是石頭城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衛城”,建在一座小石山上。“大圍場”的四周是寬大的圍牆,圍牆由花崗石砌成,牆高10米,底部寬度為5米,頂寬為2.5米,長達240米。在圍牆內部,建造者還修建了一道內牆,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米。據考證,圍牆裏那些橢圓形的建築物是當年部落酋長們的妻室和隨從的居住用房。在“大圍場”的東邊,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塔高達15米,底部直徑約6米,頂部直徑約2米,實心實體。自發現大津巴布韋古城以來,很多考古學家曾前來考察,希望能找到進入這座圓錐塔的入口,不過,時至今日,這個入口仍然沒有找到。